二是白衣三即出家凡夫五眾四是無學五是學人坐立之相在文易了言外道者俱舍云學乖諦理隨自妄情不反內覺故稱外道所作未辦者諦理未精故結賊未破者細惑猶在故。
  【科】此第三文明位列敬相也。
  【科】今有安坐像前情無敬讓可謂無事受罪枉壞身心如上三果尚立況下凡乎像立而坐彌是不敬比今君父可以例諸故知遶旋行立為敬故行安得長傲禮懺獲罪。
  誡勸初科為四初正伸誡約二如下以聖況凡三比下以俗例道四故下顯正抑非行字音杭。
  【科】此言易矣臨機難哉常志在心努力制抑方可改革不爾雖讀不救常習思之惟之。
  勸行中初二句言易行難常下二句正勸不下有言無行空說無益。
  【科】故增一阿含經云無恭敬心於佛者當生龍蛇中以過去從中來今猶無敬多睡癡等斯為良證。
  引證中初將因驗果合墮龍蛇以下以果推因猶承故習。
  【科】大悲經云佛過去時行菩薩道見三寶舍利塔像師僧父母耆年善友外道諸仙沙門婆羅門無不傾側謙下敬讓由是報故成佛已來山林人畜無不傾側禮敬於佛。
  致敬因本中初科初示因行過去時則該攝三祇菩薩道則統收萬行見下局就敬論是今本意所敬之境無論道俗不簡冤親如常不輕其事可證由下次示果德報即酬因義也傾側謂傾動側讓也。
  【科】此第四文明致敬之因本也。
  【科】如俗禮云無不敬儼若思安定詞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是也。
  類顯中文出禮記初句正合今文餘竝因引儼若思謂心有所主安定詞謂口不妄言傲不可長則誡其憍倨欲不可縱則抑其耽荒志不可滿則懲其自伐。
  【科】依經律論明立敬儀。
  因明相敬中初科經論未詳何文律即四分存亡敬相竝如下引。
  【科】佛告比丘汝等共相恭敬迎逆問訊從何為始比丘白佛各言其志或云大姓貴族者或云神智高達者或云佛所宗親者或云道登聖果者以事舉之佛言汝等所言皆是長慢無可觀者應隨順法訓流布於世於我法律更相恭敬佛法可得流布。
  別示中初律示初科中四分房舍犍度云佛從王舍城與諸比丘人間遊行詣毗舍離而六羣先往取房舍與和尚親厚等時舍利弗大目連後至不得房臥埵上因集眾訶誡已汝謂誰當受第一房第一水第一食弟子白佛各言其志如文所云大姓貴族者恃豪勢故神智高達者矜智能故佛所宗親者倚親厚故佛下總責所答乖理應下佛示慈誨令遵法則禮讓不虧則三寶可久。
  【科】敬儀有四道不禮俗一也僧不禮尼二也守戒者不禮犯戒者三也前受戒者不禮後受戒者四也自餘五眾存亡乃殊皆約年夏次第而設敬也。
  示敬儀中文列四種其相可知自餘等者上通道俗今據出家故言五眾存則各相恭敬亡則設禮塔像具有法儀竝如律鈔。
  【科】因引古事昔有鵽鳥獼猴大象同在一林以為朋友乃相謂曰先生宿舊禮應供養如何同住不識禮敬象云我見此樹生齊吾腹猴言我曾蹲地手挽樹頭鳥言我於遠林食此樹子墮出而生我應最長即時大象背負獼猴鳥在猴上周徧而行仍說偈云有敬長老者是人能護法現世得名譽將來生善道於是人皆効之悉行禮敬諸有智人以喻取解。
  三科亦出四分智論亦同初示三畜共林表同義聚乃下評章禮儀合識尊卑象下各述元由使知前後諸下結告。
  【科】經云恭敬於塔廟謙下諸比丘遠離自高心常思惟智慧又云若有智慧則無貪著今貪慢而著隨則其愚不可及也。
  二中初引二經皆遣慢著初是法華初句奉佛塔廟次句同輩相遵三句以恭去慢四句以智遣著次即遺教今下伸誡既有我慢則貪著隨之愚不可及文出論語借責愚人不用彼意謂愚而貪慢誨不可及也。
  【科】濟時護法篇第二(謂護持濟物非三寶而不隆)。
  釋濟時護法篇篇名中濟謂濟慧時謂時機以三寶為能濟時機為所濟故曰濟時又以時機為能敬三寶為所敬能所相濟上下遵行則法流長劫故曰護法注中上句示篇名下句顯篇意。
  【科】序曰夫以立像表真恒俗[((巨-匚)@一)/粉/大]訓寄指筌月出道常規。
  本文初科此篇廣明四種三寶理體冥寂非相莫顯故於篇首略敘大猷上二句約儒教明如國家宗廟設像奉先事載儒經故云恒俗[((巨-匚)@一)/粉/大]訓[((巨-匚)@一)/粉/大]常也下二句約釋教明圓覺經云脩多羅教如標月指喻出內典故曰出道常規。
  【科】但以妄想倒情相沿固習無思悛革隨業漂淪是以經言為善若登清升若爪之土為惡若崩沈滯如下之地此言在斯誠為極誡。
  發起元由中初科初四句將立後法先敘迷情欲顯三寶為茲而設妄想是惑倒情是見即是下文見愛煩惱妄想綿續謂之相沿我見鏗然謂之固習無思悛革者不能反流故隨業漂淪者甘受輪回故又初句起妄本次句潤妄業三句執妄情四句受妄果是下次引經伸誡然為善若登之語本出書傳加漢書張紘與子書云從善若登從惡若崩今與經喻合而用之喻文出涅槃彼云爾時世尊取地少土置之爪上告迦葉言是土多耶十方世界土地多乎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爪上土者不比十方所有土也善男子有人捨身還得人身捨三惡身得受人身諸根完具生於中國具足正信脩習正道已得解脫得解脫已能得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