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顯慶四年製。未見。

初撰西明寺記一卷
  顯慶四年製。未見。

終南山化感寺制一卷
  乾封二年製。未見。
  已上五類。總五十七件。計二百六十七卷。若約小卷。則二百九十卷。又諸家目錄互出不同。內典錄列十八部一百十四卷。開元錄列八部八十一卷。見今藏錄列九部一百四卷。且據見者。如上所錄。餘俟後來續之。
  佛教流及此土。自後漢至曹魏僅二百載。從其化者。但剪落殊俗而已。歸戒則未甞稟焉。至嘉平中。曇摩迦羅者至。自西梵闡化京洛。始依法正學宗。立十僧受戒。仍出僧祗戒心。用輔隨行。祖師所謂東夏戒律之先者是也。逮至姚秦。首譯十誦。以夫真教濫觴。源流未辨。攝修之侶於即承用。是則納體從乎四分。戒本誦彼僧祗。隨行宗於十誦。宗部之亂。由茲始矣。爾後四分.僧祗.五分三律繼翻。有以先出戒本。詮相允符。故僧祗一部。獨盛當世。降及元魏。聰師探源究本。尅體辨行。遂輟舊所習。首講四分。道覆而下。章疏出焉。已來傳習之英。遞代不乏。然猶羣部乖競。假實爭驅。化制兩宗。混而未判。首師披釋宗緒。雖分而行事謀猷。亦未甚詳備。逮于。
  南山律師出於隋唐間。博究羣宗。獨權戒學。稽極聖之洪範。追法密之遺蹤。顧眄乎舊章。哀矜乎後學。由是著撰興焉。大抵得意在乎行事。故首述事鈔。統四藏.括兩乘。區別異部。搜駮眾說。實維持之宏綱。發趣之夷經也。其次拾義鈔者。拾毗尼之祕要。戒業疏者。展止作之毛目。故得受隨體相。持犯重輕。眾別儀軌。治心理身。日用之行盡矣。故凡預吾門者。其所習雖異。而日蒙其賜。無得而稱。豈非數仞之墻。得其門者寡矣。天時之雨。物無謝於天乎。自是九代諸師之作。蔑如無聞。歿後數百年間。霈然莫禦。非四依大士垂示像季者。其孰能至於此哉。自外鈔.註.傳錄.儀集.圖紀。或發明己宗。或贊述經論。卷帙繁富。不可遽數。但地之相遠。歲之相後。況經會昌之孽。五代之亂。諸宗典籍率為煨燼。故祖師之訓。亡逸過半矣。且夫教者所以辨其道。文者所以持其教。文或墜則教不存。教不存則道不明。故文之於世。是可廢耶。是以在昔尊道輔教之士。患斯文之將喪。甞攬諸名。題集為別錄。使來者得其名而獲其本。其所列亦已博矣。但搜括未詳。時代差誤。布厝紊雜。不足披撿。今以內典.開元等錄及戒疏.後序諸文。批誌看詳對會重纂一本。各從其類。節為五科。以其遠惡清身行根道本者。莫大乎戒律。故有初也。窮神蕩累。莫深乎經論。故有次也。持危禦侮。必在乎弘護。故有三也。克勤自進。必假乎軏度。故有四也。勝迹光遠。必藉乎傳錄。故有五也。至於卷數之開合。年曆之前後。若見行.若遺逸。或編入大藏。或標題不同。悉備見于註。仍不媿蹇陋。輒繫序于後。庶覽者識吾宗之大略焉。
  時皇宋元豐改號之歲後安居日餘杭郡沙門釋元照重錄

  芝苑遺編卷之下(終)

  貞和三年(丁亥)大蔟五日前泉涌老比丘淳朴於竹園軒看讀挍訂之次卒點旁訓云今寬文九年孟秋下旬更挍潤色之以壽梓流世矣欲繼法燈而永照迷闇濟羣生而遠沾妙道忝浴祖恩欽擬報答云。
  止止堂老乞士(中)訥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