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入門。輒欲從之。年十五。出家於嘉禾密印寺。十六薙髮。十七習天台教。二十更衣入淨慈。立三年死限。不澡身。不薙髮。不沾床[柷-口+登]。口體俱忘。後於天目師子巖。西石洞。營小室如舟。榜曰死關。絕給侍。洞非梯莫登。撒梯斷緣。雖弟子罕得瞻視。示寂偈云。來不入死關。去不出死關。鐵蛇鑽入海。撞倒須彌山。
  三樂愆
  悟達受沉香之座。尚損福而招報。
  釋。唐知玄法師。俗姓陳。三學洞貫。名冠一時。異跡猶多。故世號為陳菩薩。五歲即便能詩。十四講涅槃經。李商隱贈詩云。十四沙彌能講經。似師年紀秪携瓶。沙彌說法沙門聽。不在年高在性靈。懿宗賜沉香寶座。高二丈餘。僖宗賜號曰。悟達國師。二帝供養。隆厚非常。後忽定中見菩薩降手摩玄頂。演深妙法。而安慰之。言訖即隱。俄見一珠。入玄左股。隆起痛甚。上有晁錯二字。遂成人面瘡。而玄前身是漢袁盎也。害晁錯斬於東市。玄十世為高僧。錯求報不得。因過受人主寵遇。一念名利心起。於德有損。故能害之。幸遇西蜀迦諾迦尊者。洗以三昧水解之。故不為患矣。詳如本傳。
  三結勸
  噫。可不戒歟。
  釋。此牀座帳褥。乃四聖種之一也。於此知足。則能進修道業。證三菩提。故名聖種。若不知足。則道果無分。聖種失矣。如悟達國師。見解超時。行位未測。由不知足。一念心起。德損禍至。我輩何人。不以為戒。哀哉。雜阿含經云。一沙門在河邊樹下。學道十二年。貪想不除。身靜意遊。曾無寧息。不能得道。佛化作沙門。至其所。有龜從河中出。來至樹下。復有水狗。飢行求食。便欲啗龜。龜縮其頭尾四足。藏於甲中。不能得啗。佛曰。吾念世人。不如此龜。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壞神去。生死無端。輪轉五道。苦惱百千。即說偈言。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沙門聞之。即得道果。
  第九非時食戒(分二)初標名
  九曰。不非時食。
  釋。不非時食者。謂同如來正中而食。口不犯過也。離此便名非時。前八。後一。名戒。此非時食名齋。齋者。齊也。謂齊過中不食也。如來處於五中。謂降生中國。中夜踰城。日中一食。中夜成佛。所談中道。律云。如來性離非時食。從誕王宮。乃至涅槃。中間未嘗非時食也。毗羅三昧經云。非時不食。得五種利益。一。離諸貪欲。二。神氣清爽。三。能却睡魔。四。道業易辦。五。增長福壽。舍利弗問經云。檀越造僧伽藍。厚置資給。供出家人。非時就典食者索食。與者食者。得何等罪。檀越得何等福。佛言。非時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盜人。非時與者。亦破戒人。亦犯盜人。盜檀越物。非施主意。施主無福。如失物故。但有發心置立之善也。西陽雜爼云。貞元中。荊州天崇寺。僧智燈。常持金剛經。遇疾死。弟子啟手足猶熱。未敢殮。經七日却活云。初見冥王。合掌。下階訊曰。因公持經功德。更延壽十年。免脫生死。又問。人間眾僧。中晚以藥為食。食薏苡仁。大違本教。燈曰。律有開遮故。王曰。此後人加之。非佛意也。今荊州僧眾。中後無飲藥者。
  二釋義(分三)初迷律。二引證。三結勸。初中(分二)初定時
  解曰。非時者。過日午。非僧食之時。分也。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後食。鬼夜食。僧宜學佛。不過午食。
  釋。日午者。乃順此方之言。約依經律。應云日中。若日過中。及明相未出。是名非時。故曰非僧食之時分也。良以午分八刻。前四名時。後四非時。恐人渾濫。故不言午。而言中也。諸天早食者。早以清勝為義。天者。天然。謂因修五戒十善。感受天然清勝之福故。其人間清勝至誠。亦在於早。天開以子。故齋天在於早晨。而諸天喜人清勝至誠。自然受供也。佛午食者。以午食為法食故。毗羅三昧經。瓶沙王問佛言。何故。佛日中食。佛言。早起諸天食。日中三世諸佛食。中後畜生食。日暮鬼神食。如來欲斷六趣因。令入中道。故同三世諸佛食也。畜生午後食者。梵語底栗車。此云畜生。即六畜也。謂因中所作逆天悖理之事。故感此道。負天而行。中後而食也。鬼神夜食者。鬼。畏也。謂虗怯多畏故。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能隱顯變化。由諂誑心。所作之事。恐令人知。故感此道。黑暗而食也。僧宜學佛等者。謂佛為出世聖人。久斷六道因。今發心受戒。志願成佛。若欲成佛。出六道果者。當先斷入六道因。令同三世諸佛。常飡法喜禪悅。過午則不食也。處處經中佛言。中後不食有五福。一。少婬。二。少睡。三。得一心。四。無有下風。五身得安隱。亦不作病。夫戒者。猶人之衣食也。苟無衣食。則人奚存故。大律云。毗尼藏者。是佛法壽命。毗尼住世。則佛法久住也。故如來將涅槃時。諄諄教誡云。我滅度後。汝等以戒為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所以大迦葉等。終身奉行。祖祖傳持。咸遵佛敕。未嘗違也。
  二興慈
  餓鬼聞碗鉢聲。則咽中火起。故午食尚宜寂靜。況過午乎。
  釋。餓鬼者。飢渴所逼曰餓。希求名鬼。謂彼餓鬼。恒從他人希求飲食。以活性命。由昔慳貪。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