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妄語者。違心故說也佛弟子。直心是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言無虗誑。若以不淨。心口念相違。出言不實者皆名妄語也妄根於心言發於口。背真逐妄。顛倒是非。使正道不明邪詞動眾。此乃修道障緣。應當杜絕。故華嚴經云。性不妄語。菩薩常作實語。真語如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無心欲作。何況故犯楞嚴經云。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婬。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
  二釋義(分三)初述律。二引證。三結勸。初中(分四)初小妄語。二大妄語。三開聽。四舉況。初中(復三)初總標
  解曰。妄語有四。
  釋。妄語有四者。乃初標其名也。謂分別妄生。則出言虗妄。或因喜悅而出者或因引誘而出者或因瞋恚而出者或因嫉妬而出者。然境既不一。則語有大小。罪有重輕。故如來大慈。凡有妄境。一切俱制。境有三品。父母師僧名上人天名中。鬼神畜生名下。若有犯者。隨事所定。今先明四種。究其本源。皆由妄起所謂一翳在眼。千花亂墜。一妄在心。河沙生滅。心王若正。則六臣不邪也。
  二別釋(分四)初妄言
  一者妄言。謂以是為非。以非為是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虗妄不實等。
  釋。言者。心聲也。心正則言正。心邪。則言邪也。又直出為言。由己意發而為言故。宣述為語。由述見聞而為語故如來之語。無非利益眾生。故有真語。實語。正語也。眾生之語。無非損害眾生。故有妄語。綺語。兩舌。惡口也以是為非。故見言不見也。以非為是。故不見言見也。由虗妄故。是以不實。然妄語雖有八種。不出見。聞。觸。知。四法。謂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觸言不觸。不觸言觸。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若欲惑彼。隨作其一。皆名妄語。又見言不見。誑也。不見言見。虗也。謂以分別識。在眼為見。在耳為聞。在鼻舌身為觸。在意為知。以見聞知。三根性利。力用偏多。能取遠境。故各分為名。鼻舌。身。三根性近。力用處少。能取鈍境。故合為名今但舉見之一法。等者。總收聞。觸。知。三法也。
  二綺語
  二者綺語。謂粧飾浮言靡語艶曲情詞。導欲增悲蕩人心志等。
  釋。綺者。錦綺。喻也。靡者。美麗也。謂粧點粉飾。虗浮無稽。美麗之語。如織錦繡。攢花簇錦。以眩人心目也。又言雖是實。說不應時。非時而說。亦名綺語。艶曲者。謂巧作艶麗歌曲。惑人心聽。如靡靡陽阿之曲是也。大都古樂府之作。聲韻正雅。無如漢魏。後之效體。漸入艶麗。至唐玄宗。酷愛法曲。選妓三百人。教於梨園。今謳曲。稱梨園者本此。纂要云。齊歌曰謳。吳歌曰歈。淫歌曰哇。楚歌曰艶。情詞者。言詞華美。妖冶之語也。謂聲韻宛轉以盡意之所思引誘情欲。皆能導人之愛染。長人之悲哀也。然詞與曲。不無移商換徵。隨時小異。大約漢。唐。尚樂府。宋元。尚歌曲。此騷人詞客所為。非學者之所涉躐也蕩人心志者。謂如上情詞艶曲。乃宣述入愛之結使。能改人常性。喪人正念。令修學人。失如來種。故曰蕩人心志。等者。總攝喜怒哀樂之法也。筆飡云。李伯時善畵馬。秀鐵面呵曰。汝士大夫以畫名。矧又畫馬。期一人誇妙。妙入馬腹中。亦足懼矣。伯遂罷筆。師勸畫觀音贖過。黃魯直工艶詞。師亦詆呵之。黃笑曰。又當置吾於馬腹中耶。師曰。艶語動天下人淫心。不止馬腹。正恐生泥犁耳。黃悚然悔謝。遂勵精進。
  三惡口
  三者惡口。謂麤惡罵詈人等。
  釋。惡口者。謂言語抵觸甚於梟鳥。不留他人情面麤聲惡氣。罵辱毀謗於他也所以瞋火一起。衝口燒心。傷害前人。痛逾刀割。實乖菩薩之善心。違如來之慈訓也。故法苑曰。瞋是失善法之根本。墮惡道之因緣。法樂怨家。善心大賊惡口腑臟也。罵詈者。正斥曰罵。傍毀曰詈謂自恃所長。背求他短。惡口罵詈。然罵有七種或以。相罵。或以根罵。或以罪罵。或以病罵。或伎藝罵。或結使罵。或種姓罵。等者總攝如上罵法也。身死魂逝。墜墮三途。如經所說若墮地獄。割舌令自啗食若墮餓鬼。口中蛆膿流出。若生禽獸。食啗糞穢。人怪其聲。罪畢為人。面貌醜陋。口氣常臭。唇齒皆缺佛言。寧以利刀割斷其舌積劫受苦不可以一言罵謗持戒比丘。惡報難盡。有二種人。一向入地獄。一。若非梵。行自稱梵。行二。若真梵。行而以非梵行謗之。
  四兩舌
  四者兩舌。謂向此說彼向彼說此。離間恩義。挑唆鬥諍等。
  釋。兩舌者。謂彼此交扇也。向此說彼者。謂傳彼人之言而向此說傳此人之言。而向彼說也。皆出忿嫉在心。故以閒言冷語疑訕叢生合者使離濃者使淡。令師資恩喪。朋友義絕。縱不傳彼此之言但於二邊。說令離散者亦是兩舌也。管子云。析交離親。是為賊矣。離別也間。隔也。君父師長。專釋曰恩。兄弟朋友。善益曰義。挑唆者。謂前人未說。挑發唆起。彼此之言。令生闘諍也。成實論云。善心教化。雖為別離。亦不得罪。若以惡心。令他闘亂。即是兩舌。得罪深重。墮三惡道中。世世得敝惡破壞眷屬。以今離。間破壞他故。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