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梟鳥。故善人所不忍聞。而豈忍出之口。當知緘默自全。讒毒之聲自已。
  維摩。常以軟言。不惡口故。珠林。嗔是失諸善法之根本。墮諸惡道之因緣。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惡口腑臟福慧之刀斧。
  ◎凡夫毒熾。恚火常然。逢緣起障。觸境生瞋。所以發言一怒。衝口燒心。損害前人。痛於刀割。乖菩薩之善心。違如來之慈訓。
  四者。兩舌。謂向此說彼。向彼說此。離間恩義挑唆鬥爭等。
  【箋】維摩注。眷屬不離。善和爭訟。不兩舌報。兩舌者。傳宣彼此。無實語故。中間鬥遘兩家。師資恩喪。朋友義絕。乃至敗國亡家之害也。
  乃至前譽後毀。面是背非。
  【箋】譽者。揚善之樞也。毀者。宣惡之機也。楊子淵蹇篇。妄譽。仁之賊也。妄毀義之賊也。賊仁近鄉原。賊意近鄉訕。意林。王孫子云。搖唇鼓舌擅生是非。好面譽人者。亦好背毀之也。
  證入人罪。發宣人短。
  【箋】聞人之過。如聞父名。但可聞之於耳。不可出之於口。
  皆妄語之類也。
  【箋】律攝。佛家之弟子。言常說實。不應為盟。自雪表他不信故。設被誣謗。亦不應作誓。修行道地經。其口言柔軟。而心懷毒害。視人甚歡喜。相隨如可親口言而柔軟。其心內含毒。如樹花色鮮。其實苦若毒。
  若凡夫自言證聖。
  【箋】自言證聖者。如楞嚴譬如平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阿離野番聖。亦云出苦。言證聖。豈易稱哉。昔商太宰問孔子曰。夫子聖者與曰。丘博聞強記。非聖也。曰。三皇聖者與曰。三皇善用智勇。聖非丘所知。曰。五帝聖者與。曰。五帝善用仁義聖非丘所知。太宰駭然曰。然則孰為聖乎。孔子有間。動容對曰。西方有聖者焉。不言而自信。不治而不亂。不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
  如言已得須陀洹果。
  【箋】此翻預流。此位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見真諦故。名為見道。又名聖位。預入聖道法流。金剛云入流。或翻逆流。逆生死流。不受三途業債故。
  斯陀含果。
  【箋】此翻一來。此位斷欲界九品思惑。中斷前六品盡。後三品猶在。故更一來。
  阿那含果。
  【箋】此翻不來。謂此位斷欲界後三品惑盡。更不來欲界受生故。
  阿羅漢果。
  【箋】此翻無學。謂此位斷色界。無色界。思惑盡。四智已圓。已出三界。已證涅槃。無法可學故。
  名大妄語。其罪極重。
  【箋】未證四果。妄言已證。未得四禪。妄言已得。未悟道。妄言悟道。及妄言天來。龍來鬼神來等。虗而不實。誑惑世人。名大妄語。若工夫稍得力。不知法相。謂正果等。名增上慢。本無欺誑之心。故不失戒。然須請問明師先達。正出決擇是非。殷勤悔過。捨其所有得心。精求真要。方免沉墜。若本欲妄語或說不了了未領。或中止不說。並犯方便中可悔罪。
  餘妄語。為救他急難。方便權巧慈悲利濟者。不犯。
  【箋】昔有獵者逐兔。兔走避佛座下。少頃獵至佛所問。見兔否。佛曰。不見。獵乃去。後弟子問兔見在佛座下。云何見言不見。佛曰。為救兔故。世尊之言。曲中有直。故其言雖不直。而有濟物之功。論語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其子證父攘羊。其言雖直。直而無禮。故得不孝之罪。
  古人謂行己之要。自不妄語始。況學出世之道乎。
  【箋】劉忠定公。問司馬溫公曰。盡心行己之要。終身行之者。可得聞乎。溫曰。其誠乎。又問行之以何為始。溫曰。行己之要。自不妄語始。二公者。宋之鴻儒。詳載金湯佛法。彼紅塵之士。以道學為己任。尚論言行。出世之學豈得言行乖違耶。常聞先德有一生無不可行之言。亦無不可言之行。一日三復思之。寧不愧汗。自今以先德誠言為式。亦如嬰兒學慈母之言。以自警云。箴。言者載道。器行者德之本。失言道即喪。失行德亦損。履言而踐行。君子當思忖。母為鬼神呵。母為天地蠢。一句亘古今。一事成劒刃。言行未發時。慎之切須謹。寶訓靈源曰。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經載(賢愚報恩二經也)。沙彌。輕笑一老比丘讀經。聲如狗吠。而老比丘者。是阿羅漢。因教沙彌急懺。僅免地獄。猶墮狗身。惡言一句。為害至此。
  【箋】報恩經。猶惡言一句。五百世墮狗身。最後身為商人狗。因盜肉笞棄。悲號無從。舍利弗神通往濟。命終生婆羅門家。七歲度為沙彌。名均提。復聞法要。獲證無學。念報師恩。永為給侍 輕笑一言。而墮狗身者。果不昧因也。如當時沙彌。贊嘆老比丘讀經如佛聲者。而此沙彌必定成佛。
  故經云(法句言語經)。夫士處世。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噫。可不戒歟。
  【箋】說苑談叢。口者。關也。舌者。機也。出言不當。駟馬難追。
  ◎口者。關也。舌者。兵也。出言不當。反自傷也。法苑高僧傳。兵者。不祥之器。不獲己用之。言者。不竝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