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種僧
  一羯磨僧二說戒僧。

二時
  一小食時二大食時。

二理
  一玄部生空理二假宗法空理。

二種凡夫為知事(大集)
  一能淨持戒二畏後世罪。

二種聖人為知事(大集)
  一阿羅漢果二須陀洹果。

稱佛犯蘭二義(伽論)
  一世間一佛更無第二二異於世人無人信受。

著割截衣二利(戒疏)
  一毀全相離自貪二不為王賊之所剝故。

二種屏處
  一見屏謂塵霧黑暗二聞屏乃至常語不聞。

二種懺法
  一大乘懺二小乘懺(二共通事理)。

二種法塵
  一心法謂諸心數法二非心法過未色法。

二種小教
  一當分小教即多宗二過分小教即四分。

二種跪膝(善見)
  一長跪(兩膝足指著地)二互跪(右膝至地)。

二種時(智論)
  一迦羅時(此云實時)二三摩耶時(此云假時)。

二種病(善見)
  一惡業所致二四大違反。

弟子執作二事
  一修理房舍二補浣衣服。

二種境
  一情境二非情境。

二種殺
  一故殺二誤殺。

二種瘡(寶積)
  一求見他過二自覆己罪。

二毒箭(寶積)
  一樂好衣鉢二邪命為利。

二漫心
  一小漫心二大漫心。

式叉二淨
  一六法淨心二二年淨胎。

在家二戒
  一五戒二八戒。

出家二戒
  一十戒二具戒。

二種執(業疏)
  一法執(以假名宗出有部體弘心多論出四分體)二迷執(光願河北江南斯竝宗骨顛倒理味)。

二種法身(資持)
  一理法身即所證理二事法身即五分德。

雙持雙犯二意
  一心用通一切戒二教行唯二十六戒。

二師立作戒體(業疏)
  一初師色心為體二次師色聲為體。

二種無明(戒疏)
  一迷事無明善覺三趣二迷理無明覺法實性。

二種覺義(戒疏)
  一覺察義對煩惱障二覺悟義對所知障。

涅槃二種戒
  一性重戒二息世譏嫌戒。

涅槃二種戒
  一受世教戒(十善)二得正法戒(具足)。

智論解大品分二道
  一聲聞道二菩提薩埵道。

兩種五人僧法(業疏)
  一自恣五德白二威儀白召白。

二種和
  一初果已去名理和二內凡已還名事和。

捨戒二義
  一為不成波羅夷二為來去無障。

二種施
  一財施二法施。

二種食
  一正命二邪命。

二種蘭若
  一有難蘭若二無難蘭若。

二種聚落
  一可分別二不可分別。

羯磨開二人立秉(事鈔)
  一威儀師二說戒師。

別眾食餘二緣
  一衣時出五分二僧次出多論。

二種木叉(善見)
  一教授木叉二威德木叉。

智論天眼有二(指歸)
  一禪定力得二先世行業果報得。

有宗眼有二根
  一浮塵根(謂眼耳鼻等)二勝義根(謂覺知分別)。

三阿僧祇
  一從古釋迦至尸棄佛值七萬五千佛名初阿僧祇二從尸棄至然燈佛值七萬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三從然燈至毗婆尸佛值七萬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祇。

三惡道(亦曰三塗)
  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

文章三易(沈休文)
  一易見二易識字三易讀誦。

事在無作除三因緣
  一前事毀破二此人若死三若起邪見。

比丘三衣
  一僧伽梨上衣(九條至二十五條總衣品)二鬱多羅僧中價衣(七條)三安陀會下衣(五條)。

彌勒三會度人
  初會九一六億第二會九十四億第三會九十二億。

三皇
  一伏羲二神農三黃帝。

三王
  一夏禹王二殷湯王三周文王。

三慧
  一聞慧二思慧三修慧。

四分三慧
  一修(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二慧(法智比智等他心智)三見(見四諦得天眼等)。

涅槃三迦葉(法華有四加摩訶)
  一優褸頻羅迦葉二那提迦葉三迦耶迦葉。

三我
  一見我二慢我三名字我。

三界(亦白三有)
  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