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亦是第開。然莫非大界。故所不論。

  開結淨地意

  業疏云。初制意者。良由在生資報三品殊途故。使適化立教非一。然則上報堅強。風骨雅正。知量投乞。便濟形苦。林谷是託。四海為寄。如斯之徒。未暇儲貯。中人已下。形報疎微。制令分衛終喪溝壑。若不開濟。容墜道業。如緣中。因病致死。故開結之。又云。若準大小兩乘。了教明文。僧坊無厨。不許結淨。如涅槃云。聲聞僧者。無所積聚。若諸弟子。時世饑饉。乞求難得。無人供須。為住正法。方開受畜。必施檀越。四法依止。是正教也。反此經文義非所許。況復楞伽十誦。明斷不開。佛在祇桓。尚無厨帳。阿難煑藥在僧坊外可以尋之。故涅槃聖行品。華嚴行願品。乞食自資。全無積貯。諸律所受。必準四依。如何終老。乃捨元行。雖開僧常。或是癈前。不可師心。順情開也。又云。問。如上諸教。皆不開結。今結癈前如何會通。答。由逐時機。不堪本制。便墮開者。不無其致。有人言。諸部不同。何有會也。大乘則上達可行小乘則分河而飲。故知部別。且用當宗。如鈔序中小持律也。必力堪濟通用何疑。記云。他部一向制斷。當律或去或留立教適機。義見于此。

  住處開制教意

  戒疏(二下)云。然上士之報。氣剛方盛堪忍寒暑。情非以惱。隨處棲泊。即是修行。長道之緣。是以如來。聽在塚間樹下露地靜緣資業無畜房宇。中下報類。形必萎顇。制同上士。塚間修道力分不堪。或隨退沒。則非隨機達化之用。是以如來。任其力量。但能弘道。則開資給。或小房石室。兩房一戶。起不礙頭。坐趣容膝。足堪進業。意在於斯。

  說戒教意

  鈔(上四)云。說戒儀軌。佛法大綱。攝持正像。匡維眾法。然凡情易滿。見無深重。希作欽貴。數為賤薄。比雖行此法多生慢怠。良由日染屢聞。便隨心輕昧。以此論情情可見矣。又云。然生居像末。法就澆漓。若不共相敦遇。終無成辨之益。故先引勸勉。後使文證。善見云。云何得知正法久住。若說戒法不壞是。摩得伽云。布薩者。捨諸惡不善法。及諸煩惱有愛。證得白法。究竟梵行故名也(記云。白法者通凡聖。凡則事淨。聖則理顯。究竟梵行。唯局極聖)。又云。半月半月自觀身。從前半月。至今半月。中間不犯戒耶。若有犯者。於同意所懺悔。毗尼母云。清淨者名布薩義。記云。戒是本受法體量等塵沙。從緣舉要。且列二百五十。為持犯蹊徑。使攝修之易。然物情懈怠。不自勤策。故黑白兩半。畢集一處。作法宣告。庶使因言省己。治行日新。

  安居教意

  鈔(上四)云。夫靜處思微。道之正軌。理須假日追功。策進心行。隨緣托處。志唯尚益。不許馳散亂道妨業。記云。微之一字。兼含事理。事則憶本所受。即戒學也。理則達妄冥真。即定慧也。即沙彌篇。性空相空唯識三觀。性相二空。即空為理。唯識一觀。即識是理。此三種行。名為聖道。非靜不思。非思不證。三乘雖異。入道皆同。故云正軌。尅期夏限。不捨寸陰。故云假日追功。勉慎懈怠。無遺正念。故云策進心行。

  制偏在夏

  鈔云。故律通制三時(西土以一年為三時。春夏冬。無秋時故也)。意存據道文偏約夏。情在三過。一無事遊行。妨修道業。二損傷物命。違慈寔深。三所為既非。故招世謗(律因諸比丘一切時遊行。蹋生草木。斷眾生命。世人譏訶。虫鳥猶有巢窟。佛因制曰。不應一切時遊行等)。以斯之過。教興在茲。然諸義不無。指歸護命。故夏中方尺之地。悉並有蟲。即正法念經云。夏中除大小便。餘則加趺而坐。故知護命為重。佛深制之。必反聖言。罪在不請。結業自纏。永流苦海。極誡如此。依文敬之。

  三種安居

  (西土三時。十二月十六已去為春分。四月十六已去為夏分。八月十六已去為冬分)。
  鈔云。初四月十六日是前安居(今時有在十五日結者春分也)。十七日已去。至五月十五日名中安居。五月十六日名後安居。記云。須十六結者。以十五日猶屬春分。非夏限故。今時僧舍。多有此過。相與循訛。率由暗教。況乃但營齊供。各競豐華。至於結法。曾不遵用。隨情罔聖。重事輕法。良可悲夫。

  示一季四月但結三月之意

  鈔云。問。何為但結三月者。一生死待形。必假資養。故結前三。開後一月。為成供身衣服故(七月十六至八月十六。名迦提月。得開五利故)。二若四月盡結。則四月十六日得成。若有差脫。便不得結。教法太急。用難常準。故如來順物。始從十六日(即四月十六。此日結者。名前安居)。至後十六日(即五月十六日。此日結者。名後安居)。開其一月(四月十七至五月十五。日日可結。並名中安居)。續結令成。

  敘律制詞句中須牒治房舍之意

  鈔云。問。依寺料理資具者。答。修治僧房用通三世。前人料理。得今受用。今復修理。以補將來。若闕不修。三世不續□□制依律人安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