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起信況前明一體彼示三徧四德五止六觀一一引論為衡鑑斯蓋帝心冥挾起信集三重法界於前賢首顯用論文述六門還源於後推是言之以馬鳴大士為吾宗初祖其誰謂之不然。
  華嚴下此之二偈正引第一圓明海印三昧門前之一偈明其業用周徧即類於餘眾後之一偈總結大用所依即海印三昧摩睺羅伽此云腹行即蠎虵之屬文有等字以偈中但標六類等取餘六一夜叉二乾闥婆三迦樓羅四緊那羅五人六非人。
  二法界圓明自在用是華嚴三昧者即賢首品第二華嚴妙行三昧門晉經云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此即據行為言名華嚴三昧然妙行有五次文釋之離世間品云入廣大三昧名佛華嚴大疏云萬行披敷嚴法身故三昧此云等持謂遠離沉掉平等治心趣一境故曉法師曰三昧此翻正思正謂正審揀於邪慧也思謂思察揀於昏沉也。
  廣修萬行稱理成德釋自在用也普周法界而證菩提釋法界圓明後釋華嚴二字華有結實之用者行願疏云表於法界含性德故行有感果之能者疏又云行為生因起正覺故託事釋有結實也。
  表彰釋行有感果也。
  行成果滿契理稱真者此展經題以釋嚴字謂行成果滿即佛華嚴能證人也契理稱真即大方廣所證法也。
  性相兩亡唯一真界故前序云泯性相而歸法界能所俱絕造極大宗序又云消能所以入玄宗顯煥炳著皆光明貌。
  良以下反釋前文曲為三釋初真性所流行釋二引攝輪文同釋三約承上起下釋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者謂真外有行理不徧故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者謂行外有真事無依故此約真性所流行釋又此二句全同攝論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即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論又云無不還歸此法界即非真流之行無契真此約攝論文同釋也。
  此則下則者承上之辭則重釋前二句也。
  謂真該妄末行無不修釋前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妄徹真源相無不寂釋前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此約承上起下釋也。
  又後之二句略申二解一類義海二引本文類義海者謂真該妄末行無不修即觀空萬行沸騰也妄徹真源相無不寂即涉有一道清淨也依本文謂真該妄末行無不修即行從理起理徹於事也妄徹真源相無不寂即理由修顯事徹於理也(〔出下文玄通上〕)然而行法幽微直釋難曉故引教義為據勿謂繁而寡要。
  華嚴下此之二句正引第二華嚴妙行三昧先明五種行後結上所依嚴淨不可思議剎(一淨土行)供養一切諸如來(二供佛行)放大光明無有邊(三敬眾行)度脫眾生亦無量(四悲濟行)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五十度行兼明神通行等之一字等取十度後三謂願力智也)如是一切皆自在(結上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總結所依)。
  一塵普周法界徧演義鈔謂即大經偈云充滿法界無窮盡也文中先釋一塵後釋普徧攬真謂依真界也。
  經云下華藏品剎自在文也華嚴世界所有塵(總中有別)一一塵中見法界(小能容大)寶光現佛如雲集(依正互融)此是如來剎自在(結歸果德)圭峯釋第二句則云見四法界此文雖引一偈意取上半以證前文下半因便來耳。
  二者一塵出生無盡徧演義云出現無盡若高山之出雲。
  自體有常樂我淨義(性德圓徧)清涼不變自在義(性德無遷)具足如是過恒沙功德(性德恒沙不離真體)乃至無有所少義(聖證性已性德本有)經云下即義引晉經自大起小明其依正二皆具性德謂山河最大樹林漸小塵毛極小當知一塵下文有十一對一塵普周法界即理也一塵出生無盡即事也(上一對為總謂合前二徧下十對為別)即人能證也即法所證也即彼涅槃也即此生死也即依淨穢土也即正凡聖身也即染煩惱也即淨菩提也即因有學也即果無學也即同同類眾也即異異類眾也即一不變也即多隨緣也即廣容十方剎也即狹不壞一塵也即情有知也即非情無知也即三身同教一乘也即十身別教一乘也三身謂法報化十身謂一眾生身二國土身三業報四聲聞五緣覺六菩薩七如來八智九法十虗空此則融三種世間為十身七八九即智正覺世間第二第十即器世間餘五有情世間。
  理事無礙者謂理事鎔融存亡逆順通有十門事事無礙者謂徧攝無礙交參自在亦辨十門義或謂吾祖造此觀門宗賢首一品則局十門三昧也帝心集法界觀宗華嚴一經則通七處九會也若觀此文辨理事無礙周徧含容豈局賢首一品哉所謂終日載天不知天之高長年履地不知地之厚者也。
  法如是者法爾而然也。
  十身互作下文具釋唯普眼之境界者華嚴策林曰(亦賢首造)全色為眼恒見色而無緣全眼為色恒稱見而非我非我離於情想無緣絕於貪求收萬象於目前全十方於眼際是以緣義無盡隨見見而不窮物性叵思應法法而難準法普則眼普義通則見通體之自隱隱照之遂重重其唯普眼之境界乎。
  如上事相下指上一塵即一切法也。
  相容謂一望多即一容一切如東鏡容九鏡也。
  相攝謂多望一即一切攝一如九鏡攝東鏡也。
  重重無盡者大疏云一入一切如性之徧一切入一如性之包若秦鏡之[牙-(必-心)+?]照猶帝網之交光故云重重無盡經云下引此一偈證其二義一證前唯普眼之境界以偈文末句是普智眼天王所得解脫門故二證後重重無盡境界以偈文初句有無盡海之言耳。
  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