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也出入亡其表裏釋次句出顯入隱豈存內外乎初心正覺即梵行品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具如前釋攝多生於剎那即前文念包九世延促同時亦是念劫圓融也。
  十信道圓者謂於信位證道圓極也賢首品偈云信能增益最勝智信能示現一切佛。
  一念該於佛地者一念即信心也經云一切諸佛從信心起大疏釋此品宗趣云於信門中成普賢德而自在莊嚴無方大用建立眾生通括始終該攝諸位以為其宗令起圓融信行成位德用而為意趣然十信道圓一念該於佛地是觀門還源之要故引宗趣以示之。
  地前菩薩觸事生疑者即寶性論空亂意菩薩疑三種空已如前辨。
  五百聲聞玄鑒絕分者絕見聞之分也此反用肇公般若論意彼云虗心玄鑒閉智塞聽閉智眼不見也塞聽耳不聞也即本會舍利弗目犍連等在逝多林不見不聞如來神力如來淨剎(云云)故大疏序云上德聲聞杜視聽於嘉會通玄論云目連鶖子隔視聽於對顏且疏與論皆以杜隔視聽釋經眼不見耳不聞(鶖子皆影響眾權示聾盲)他宗謂小乘在座如聾若啞甚背雜華蓮經格訓矣夫聾啞即耳不聞口無說也至如華嚴末會鶖子讚文殊勝德令海覺諸比丘承事之豈是聲聞無說耶又如法華經中敘其窮子稱慈大呌豈是小乘若啞耶嗟乎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前車既翻後宜改轍。
  融通下示圓證當機。
  若據一體謂自性清淨體。
  即是海印炳現三昧者亦是自性用也正同第一海卯森羅常住用矣。
  二約二用即名華嚴妙行三昧正同第二法界圓明自在用矣。
  若據三徧即是塵含十方三昧者十方謂真空妙有正同一塵含容空有徧(以第三徧合於前二)若準四德即名四攝攝生三昧者釋此有三先標四德明攝次以觀文為據後引賢首品偈證之一隨緣妙用無方德即同事攝以觀文有應病與藥令得服行故偈云一切世間眾生苦患深廣無涯如大海與波同事悉同忍令其利益得安樂二威儀住持有則德即愛語攝以觀文有大乘八萬小乘三千故偈云八萬四千諸法門諸佛以此度眾生種種梵音皆具足隨其心樂為說法三柔和質直攝生德即利行攝以觀文有柔則伏滅煩惱和則順理修行故偈云若有眾生壽無量煩惱微細樂具足菩薩於中得自在示受者老病死眾患四普代眾生受苦德即布施攝以觀文有普令斷惡備修萬行故偈云薩其所欲皆令滿普為眾生作饒益隨應普現愜其心俾樂色者皆從道。
  若約五止即為寂用無礙三昧者以賢首品中有三十四偈半明寂用無涯三昧門彼有一偈標名總辨所謂有勝三昧名方網菩薩住此廣開示一切方中普現身或現入定或從出疏釋云約處名為方網約相是謂寂用亦總顯動寂無二也。
  若取六觀即是佛果無礙三昧者此有二釋一依經文二約觀義依經者因陀羅網三昧中有半偈謂此大名稱諸聖人三昧解脫神通力即佛果無礙也約觀者上文謂融通無礙一多交參圓證相應名為佛地。
  如是下二句謂此六三昧隨德立名六止前六重門。
  據教說為六觀向明六止對六觀謂此也。
  無生下二句理事無礙次二句事事無礙。
  圖度也。
  識盡見除者情識盡而妄見除則反本還源亦同圭峯云情盡見除冥於法界矣。
  余我敏達素本翫習也。
  偶木之文彌天之義者偶遇也圓覺鈔以海中浮木孔喻佛難處眾生喻盲龜盲龜遇木漂至海岸如眾生遇佛得出苦海今以偶木之文即華嚴經彌天之義即還源觀亦猶盲龜遇木孔蓋謙辭耳法華涅槃皆有此喻。
  三偈辨勉學。
  備尋諸教本者前序亦謂備三藏之玄文憑五乘之妙旨。
  集茲華嚴觀者序文云窮茲性海會彼行林別舉六門通為一觀文約義無缺序謂繁辭必削缺義復全智者當勤學即序末云佩道君子俯而詳焉引前序文釋後偈辭原始要終義歸一揆是知吾祖筆削之功起盡之勢增益詳明薀乎其中矣。

  華嚴還源觀疏鈔補解一卷

  於時元德三秊六月二十三日於東大寺東室書寫了 華嚴末資大法師寬杲生年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