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彼經下至相亦曰。此約位說義則是通經以初習為習。習成為性。習先性後。故習在住性居行也。信未成位。但名善趣中修信行人。不名種性人也。瑜伽論中久習名習。位在修生。約本名性。位在種子。上總出經論之意。而此下章家會成緣起義。非初中後地論斷惑義也。下云前中後取故。是則三昧不斷而不離三時。緣起無定性。故會性習義。緣起亦然。由是之故。經說先習而後成性。論說依性而能起習。盖由性習共成緣起。經論各說也。
  【科】又經說種性在發心後。論中種性在發心前。何以爾者。以其至得位時功能方顯。是故經說在三賢位中。然彼功能必有所依。是故論中說在位前。要由功能顯方可說有故經不違論。要由有性方起功能故論不違經。亦是互舉。義意融通。
  經說發心後者。性種性當十行故。初住發心故。言在後論說在前者良以從外。凡修信滿時成種性發心故。故言在前。何以者。徵以其下釋。顯得位則功成。故在三賢位中經說在後。若起現行必依種子。是故說言依性起習故論說在前。功能未顯不說有性。經何違論。有性則能起習。論何違經。故云互舉融通也。
  【科】問又以何義知種性至堪任位耶。
  問辭可解。
  【科】答以論說種性必具性習。既已有習必已修行。若已修行必至堪任。若不從愚夫至堪任以來中間修此串習行者更何位修也。以於愚位未修習故。得位以去是第二住故。是故當知從愚位來修串習行至彼堪任串習方成。故得性習通融以為種性。
  論說者前引瑜伽也。既已下慈恩云。一本性住種性。謂住本識能生無漏本性功德。二習所成種性。謂聞正法等熏習所起。若入五位所修無邊勝善法名習所成種性故。若修信心不退必至堪任。則串習善等也。若不下非此一萬劫修。於何時修耶。以於下釋成愚位未修得位以後當第二位。是故下結成聞法起修位。當善趣信行位人也。故得性習融成種性也。
  【科】問若要待習方說性者愚位未習豈無性種。如其無者後不應有先無後有非性種故。如其有者無習有性不應理故。論不說故。
  若要下躡前以立難本。愚位下開兩關設無何失。先本自無。何時方有。如其下既云待習說有今愚夫無習。汝言其有。與所立義理不相應。瑜伽論中要具性習不說無習而有性故。
  【科】答此二既為緣起。故無習時亦無彼性。由此亦立無性有情。先無後有非性種者。此亦不然。以習成處定先有性。愚位未習故不說性後起習已不名無習。是故習成則說有性隨於諸乘串習何行爾時則說本有彼性。
  此二下以緣起法闕一則一切不成。故無習亦無性也。由此下由無習故立彼無性也。先無下舉難以答釋此亦下總非也。無性則無習。今既習成定知先來決有性種。愚位下會難釋成諸乘下則聲聞等習彼聲聞行至忍位時。爾時即說聲聞性等。
  【科】問若爾此則唯是一不定性。如何得有五種性差別耶。
  【科】答則由此義安立五種。
  由性不定隨熏成立。故有五性。
  【科】何者謂修六度串習行已位到堪任成菩薩種性。若習小乘行到於忍位成聲聞性。故智論云煗頂忍等名為性地。善戒經云若得世第一法是名第二位。故知前三善根屬種性住。若依俱舍論。得順解脫分善根位方說有性。故彼論云順解脫分者謂定能感涅槃果。善此善生已令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法。獨覺准知。由此則立三乘種等。
  何者徵由一成五。其義云何。若修六度至堪任時名菩薩等。智論下引證煗頂忍世第一四加行位名為性地。以至此位必不退。故俱舍頌云忍不墮惡趣。若至忍位定無退義。雖有命終。畢竟不入三惡道故。又暖頂二位許轉根成佛。若至忍位必無成佛義已成聲聞種性故。善戒下得世第一。既是第二位暖頂忍三屬種性位。此即小乘十二住中第二住也。是從遠近方便中修串習也。俱舍順解脫分者即資粮之異名也。修至彼位即名性種。此位善根定能感果故名為身中有涅槃法。即名性地。獨覺下例顯由此下結也。
  【科】若於三行隨一修行未至本位。爾時立為不定種性。
  本位謂堪任及忍位等也。
  【科】若於三行全未修行。爾時立為無有種性。
  【科】由此當知諸乘性種皆就習說。
  【科】問若愚位無習則無性者後縱起習。何得為有。
  若愚下無固為無。習何為有。
  【科】答有習非是無習位故。是故有習常恒有。無習自恒無。既不以無習而作習。亦不以無性而為性。以位差別故。
  有習無習二位不同。是故有性無性自恒差別。
  【科】如涅槃經言。三種人中畢竟死者喻一闡提無佛性也。善男子。一闡提輩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深法。及以不遇俱不得離一闡提心。何以故。斷善根故。一闡提輩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若能發菩提之心則不復名一闡提性也。善男子。以何緣故說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闡提輩實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命盡者等。乃至廣說。
  三種下至斷善根故。無習則無性也。一闡提至不復名一闡提性也。下有習名有性也。發心即是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