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行異。隨一菩薩即具信等六位。一一位中所有定散等差別行相並一時修。如東方一切世界中常入定等。西方世界中常供養佛等。如是十方世界中盡窮法界行亦不分身。一時皆遍滿。一念皆遍修。一一念中亦如此信位滿心已去。一一位皆如是修。更無優劣。又一行即一切行等通困陀羅網等。
  即具信等者以得一即一切。故得升即得斗也。以一若不成一切俱不成。良由同一緣起故。六相智融故。相入故。相即故。一一位中定謂正在定散謂出三昧時也。並一時修者一念徧成諸行也。東方下互徧同時也。盡窮法界行者顯重重遍也。法界義總成故。亦不分者一身即法界身故。一時下顯念劫圓融。隨一一門各盡攝故信位滿心已去。即約行揀位以一乘是行佛故。如問答云。若具五位及九位。佛則是一乘圓教攝也。更無優劣前後鎔融故。又一下諸行共成緣起有同體異體相即成也。
  【科】三乘即不爾。地上菩薩猶各有分齊。況地前者乎。餘如下說。
  於文可見。
  【科】九者法門異。謂略舉十重以明之。一。彼有三佛此有十佛。二。彼有六通此有十通。三。彼有三明此有十明。四。彼有八解脫此有十解脫。五。彼有四無畏此有十無畏。六。彼有五眼此有十眼。七。彼說三世此有十世。八。彼說四諦此有十諦。九。彼有四辨此有十辨。十。彼有十八不共法此有十不共法。餘門無量廣如經說。
  相對揀顯十佛如離世間品等。十通十明並如本品。餘如出現品等。
  【科】十者事異。謂隨有舍林池地山等事皆是法門。或是行或是位或教義等而不壞其事。仍一一塵中皆具足法界一切差別事。因陀羅微細成就隨一事起皆悉如是。
  謂如善財隨所遇貪嗔癡等皆得法門。遇山入山法界遇水入水法界等皆即事即真也。仍一一塵皆具法界。如一塵是總相。人法理事因果行位等十對二十事法為別相等。一一塵皆各如是。故得因陀羅等也。
  【科】三乘等即不爾但可說即空即真如等。故不同此也。又若以神通不思議力容得蹔現。非是彼法自性如是。餘可准知。
  孔目云。初教即空。終教即如。頓教即泯。又若下揀足指案地并淨名不思議等也。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復古記卷第一(之下)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復古記卷第二(之上)

    玉峯沙門 師會 述
  【科】第九明諸教所詮差別者。略舉十門義差別故顯彼能詮差別非一。餘如別說。
  言諸教者即五類能詮教也。所詮者即理行果三。是所詮所目義也。差別者所詮義中各有五門。不□如甚深緣起一心具五義門。由此得知彼能詮法五類不同。故云顯彼非一。吾祖曰此就義分非約時事十門。初二是理。後三是果。中間是行。上文云若約法義如下別辨即指此也。上是能詮之法。此是法下之義。持此之義。分彼之法。簡而真(矣)。
  【科】一所依心識 二明佛種性 三行位分齊 四修行時分 五修行依身 六斷惑分齊 七二乘迴心 八佛果義相 九攝化境界 十佛身開合。
  【科】第一心識差別者。
  心意識為諸法依。諸教詮此分齊差別也。
  【科】如小乘但有六識。義分心意識如小乘論說。於阿賴耶識但得其名如增一經說。
  言但有六識無七八也。義分下演義云小乘謂未來名心。過去名意。現在名識等種種分別。然無別體。彼為約此三世不同義。說心意識名。體即第六。小論即毗曇俱舍也。賴耶下但得第八之名。無別自體。謂小乘但是第六入三世故指增一阿含經也。
  【科】若依始教。於阿賴耶識但得一分生滅之義。以於真理未能融通。但說凝然不作諸法。
  謂相中辨成就義也。世諦因緣無性故成第一義諦。本來不作故不成。緣成故非不成。緣成故非是成。一切識門皆如是也。起信疏云。以始教相宗不知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故云但得一分。彼以業相為賴耶自證分。轉相為見分。現相為相分。即唯識宗齊此業相為諸法生起之本。此但生滅之業。以於下論疏又云。以彼宗未明識等與真如同以一心為源。故說真如無知無覺凝然不變。不許隨緣但與八識為諸法本。故真理不作諸法也。
  【科】故就緣起生滅事中建立賴耶。從業等種辨體而生異熟報識為諸法依。
  唯識第四云。諸心心所皆有三依。一因緣依。謂自種子諸有為法皆託此依。離自因緣必不生故。二增上依。謂內六處諸心心所皆託此依。離俱有根必不轉故。三等無間依。謂緣前滅識諸心心所皆託此依。離開導根必不起故。釋曰。根識同時名俱有也。前滅識等猶能開闢導引後生名開導也。然此三依言生轉起別相云何生。約依種辨體而生。轉約隨順與力令轉起約由前開路令後得起。又云業無識種不親辨體。識無業種不招苦樂。既有依托。故云從業等生。業即有支習氣等等取我執名言二習氣也。生死相續由諸習氣。然諸習氣總有三種。一名言習氣。二我執習氣。三有支習氣。名言習氣者謂有為法各別親種名言有二。一表義名言即能詮義音聲差別。二顯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隨二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為法各別因緣。二我執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