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下文云廣如孔目問答。則知自云錄和尚微言。成於章疏。果不虗矣。不熟孔目問答。則不知此章元由。後賢不可不察。
  【科】二逐機末教者謂三乘等有二義。一與一乘同時異處說。二異時異處說。初義者是同教故。末不離本故。依本而成故。後義者本末相分故。與本非一故。此二各有二義。一三乘。二小乘。
  三乘等者兼小乘也。初義者同時異處也。是同教者則表三一和合同時說也。如次章所指末不離等所以皆同初時也。文中三故字皆出所以同時也。後義本末相分者。本教末教二相各不同也。與本非一者。以不即義故也。
  【科】初者密迹力士經說佛初成道竟七日思惟已。即於鹿苑中以眾寶等莊嚴法座。廣集三乘眾。梵王請佛為轉法輪。廣益三乘眾得大小等果。乃至廣說如彼經中。又大品經云佛初在鹿野苑轉四諦法輪。無量眾生發聲聞心。無量眾生發獨覺心。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六波羅蜜。無量菩薩得無生法忍。住初地二地乃至十地。無量一生補處菩薩一時成佛。
  【科】解云以此教證。當知最初第二七日即說三乘法。與一乘同時說也。
  經中言七日思惟。即思因行緣行也。文處可見義當探玄本末差別同時兼小乘一乘。三類同時也。
  【科】二小乘者。彌沙塞律說佛初成道竟入三昧。七日後乃於鹿苑而轉法輪。故知小乘亦與一乘同時說也。
  【科】又普曜經云第二七日提謂等五百價人施佛麨蜜。佛與授記當得作佛等。此經所說雖通三乘等教。有義亦攝人天等法。亦與一乘同時說也。
  於中各有引經示義。
  【科】問說時既同。何故說處別耶。
  此是直問非難問也。
  【科】答為約時處寄顯法故須同異也。
  約時處表法要同異也。
  【科】故地論云時處等校量顯示勝故。同時者顯是同教故。處異者示非別教故。如別教一乘在菩提樹下說者。欲明此是得菩提處。即顯如來自所得法稱本而說。故不移處說也。餘三乘等法欲明逐機改異。故移處就機鹿苑而說顯非本也。
  地論等者。時謂初時。處即覺場。異處謂鹿苑等顯非別教者移異就機。非是稱自所得一乘別教也。餘文可知。
  【科】第二時處俱異者。由與一乘不即義故時處俱別也。或三七日後說如法華經。或六七日後說如四分律及薩婆多論說。或七七日乃說如興起行經。或八七日乃說如十誦律說。或五十七日後說如大智論說。或一年不說法。經十二年方度五人。如十二遊經說。有人解云智論五十七日者即五十箇七日。與十二遊經一年同也。
  第二等者不即義者言本末差別也。八七下探玄大疏皆云五分律。餘並同此末教機異宜聞各別。故不同也。
  【科】以此等教證當知三乘小乘並非第二七日說。由與一乘教差別故。隨機宜故。餘可准知。
  並可知其中義有依本起末攝末歸本等。此皆略之矣。
  【科】第七決擇其意者。
  然諸教前後差別難知。略以十門分別其意。
  諸教前後難知者。探玄西域二家之後吾祖有問二說三教各初說小華嚴初說。如何會釋前章三宗同時並說。故有此科決擇其意也。言差別難知。者古來諸德各答釋此問。多說不同。一約頓漸悟機。二約顯秘二門。三約一音異解。然皆有妨難。不能決通。第四賢首釋通方決此難。兼會二說。大例有二。一為此世根定者說。二為此世根不定者說。今章總籠二例。以為十門。
  【科】一。或有眾生於此世中。小乘根性始終定者。則見如來從初得道乃至涅槃。唯說小乘未曾見轉大乘法輪。如小乃諸部執不信大乘者是。
  彼文此世根定中有三。此其一也。
  【科】二。或有眾生於此世中。小乘根不定。故堪進入大乘初教。即便定者則見如來初時轉於小乘法輪翻諸外道。後時見轉大乘初教即空法輪迴諸小乘。如中論初說者是。
  此即此世根不定門也。然此章分成多義。以順前諸教也。彼但入三入一之二門耳。今即從小入初教也。而言即空法輪者。孔目等但有以空為始。今章錄之而成其文。故言即空法輪。其後相宗漸熾。探玄等方辨乃以三分半人不得成佛。故亦判入初教。加分名耳。非相違也。中論初者即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也。
  【科】三。或有眾生於此世中於小乘及初教根不定故堪入終教。即便定者則初時見轉小乘法輪。中時見轉空教法輪。後時見轉不空法輪。如解深密等說者是。
  即深密三輪中初聞唯小。次聞唯大。後聞具三。此云空不空者約所顯理說。
  【科】四。或有眾生於漸教中根不定故堪入頓教。即便定者即見初示言說之教。猶非究竟。後顯絕言之教。方為究竟。如維摩經中初三十二菩薩及文殊等所說不二並在言說中。後維摩所顯絕言之教以為究竟者是。
  此約淨名宗在絕言也。文處甚顯。
  【科】五。或有眾生於此世中頓悟機孰。即便定者即見佛從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說一字。如楞伽經說。又涅槃經云。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菩薩具足多聞等。
  亦即探玄根定中析出也。所引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