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不滅即性有義而非妄心境故遠離我法所執便能顯得勝義無自性性即第三無性義也又體非遷變故不生隨緣令法起故不滅不滅即不生為一法也此即法性宗中二義也四通就三性混融於一法上就徧計故不生就圓成故不滅就依他故亦不生亦不滅就三無性故非不生非不滅則合三性為三句三無性為一句以成四句如一念心剎那瞥起即具六義謂一念之心是緣起法是依他起情計有實即徧計執體本空寂即是圓成三性備矣既即依三性說三無性故六義具矣唯識云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五然此四門合為一聚圓融無礙以一念心上一微塵上即有六義故總融合頓思可見此義法相宗無須智權實不得此門難見融通故茲預說方曉下文。
  前中三性各有二義至一情有義二理無義。
  釋曰真即圓成性由真故不變如故隨緣依他者依攬眾緣無性緣起故依有緣無自性故無性所執者徧計執性謂計度依他故情有妄執無法故理無此乃離成六義下合成二門。
  由真中不變至不壞末而常本也。
  釋曰真有不變隨緣妄有體空成事此中無性理無即是妄中體空由體空故與不變而無殊故三性而一際不捨緣而即真故不壞末而常本也。
  經云眾生即涅槃不復更滅也。
  釋曰淨名經也妄攬真成眾生相現妄空無體卓爾真常故不復滅。
  又約真如至不動本而常末也。
  釋曰似有情有即妄中成事與真中隨緣畢竟無二故亦無異不變性而緣起故不動本常末也。
  經云法身至名曰眾生也。
  釋曰法身經也則真如隨緣成諸染法眾生現而法身不顯事能隱理如水成波動顯靜隱。
  即由此三義至通融無障無礙。
  釋曰結上合成二門謂真該妄末結此隨緣妄徹真源結前不變性相通融結成一際無障無礙通理事與事事無礙準前四五二門思之。
  問依他似有至是情有耶。
  釋曰似有為假所執為實假實相違故成問也。
  答由二義故無異至所執無隨緣故。
  釋曰一以彼所執下依緣故執唯識云由彼彼徧計遍計種種物二若離下由執故緣唯識云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真中隨緣等者謂由心故現境由境故起心起信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問如何三性至不相違耶。
  釋曰有無性相不變隨緣義象既殊寧不相背故茲問起。
  答以此二義至隨緣成染淨也。
  釋曰但有二義而無二體由體同故因不變而方隨緣因隨緣而顯不變也。
  猶如明鏡至顯鏡之明淨。
  釋曰喻明也鏡喻不變染淨喻隨緣由明現像不變現於隨緣因像驗明隨緣顯於不變二義相成體恒無二故云唯是一性雖現下約離過以重明耳。
  當知真如至方成染淨。
  釋曰合法也非直不動下謂不但不變成隨緣亦由隨緣顯不變非直不壞下謂不但隨緣彰不變抑又不變作隨緣二義相資豈成違返。
  是故二義至豈相違耶。
  釋曰結成上義是以二義若非一性則不相成一性若非二義則無相徧思之令見其法。
  依他中雖復至皆無自性故。
  釋曰似有者相假也必無自性者性空也以諸下出空所以。
  若非無性至似有是故無性。
  釋曰依他二義以相推初若非下返推似有若成下順推無性假緣從緣者必無性矣。
  故智論云至即顯無性也。
  釋曰從緣即似有義無性即性無義正同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畢竟空者是名般若則實相現前此則下結指上文緣生故空也。
  中論云至明緣生也。
  釋曰似有空義等者謂諸法若不空則無道無果何以故法定實故故不能成緣以今成緣返知空耳此則下結指上文無性故緣生也。
  涅槃經云至不二法門故也。
  釋曰智論緣生故無性中論無性故緣生各舉一義尚未同時故引涅槃空有雙陳結為不二法門方窮其旨也。
  非直二義至畢竟無二也。
  釋曰全體雙收者謂空故緣生相收於性也緣生故空性收於相也性相雙融成畢竟無二也。
  所執性中至橫計有故。
  釋曰雖復當情者謂依他現前故執之為有離緣無性故道理無以於下出所以。
  如於木杌至唯一性也。
  釋曰如於下喻情有然鬼下喻理無此是標定二義如於其木下返顯今既橫計下順明是故下二義相資唯一周徧計度故云一性也。
  當知所執道理亦爾。
  釋曰指法同喻也。
  上來直明竟至第三顯示其義。
  釋曰性本超情故不可以情而取所以云般若如火聚四邊不可取設固取之便墮斷常之過此乃取則被焚然後四謗全祛百非斯絕真義現前舉措皆入方云般若如清涼四邊皆得入即顯示其義矣。
  初門護執者至行處故餘句準之。
  釋曰此中決擇問同答別曲盡執性初問有無等約隨緣不變二義單答二問有無約二義相即複答於複中言餘二句可知者應問云亦有亦無耶答不也無二性故問非有非無耶答不也具德故三問有無離計以答離所謂者謂則計也下三句例然者皆言離所謂故則離四種計也四問有無等約離四謗以答初言空真如者雖是空如來藏義同離增益謗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