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一切聲聞及緣覺  能於無量無邊劫  讚歎稱揚得究竟  一切眾生數易知  三世心量亦可知  如是普賢諸佛子  功德邊際無能測  一毛度空可知邊  眾剎微塵可數知  如是大仙諸仙子  所住行願無能量  十方剎土碎微塵  於一念中不知數  毛端度空能知量  億劫宣揚不能盡
  我等眾會。於日初分。禮讚功德所獲善根。迴向一切眾生海。願皆永離纏蓋。成種智道。
  (故此經中。列塵數佛已。次云。我當悉以甚深信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出無盡音聲言詞。稱讚如來功德海。當知必須觀智。明白方得。能讚所讚皆如海。深廣無盡也)。
  讚歎已。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第三禮敬諸佛

  (既讚歎竟。應當一心正身威儀。次第禮佛。禮佛之法。當須隨所禮之佛。至心憶念。此佛真身。猶如虗空。應物見形。如水中月。分明了了。如對目前。受我禮拜。於一一佛。皆如是用心。以名召體而禮之。不得散亂。又須自知身心空寂。無有禮相。障緣影見。法界一一。佛前悉有。此身頭面體敬。準勒那三藏。禮佛觀門。優劣有七。一我慢禮。二唱和禮。此二非儀。三恭敬禮。敬從心發。運於身口。五輪著地。四無相禮。深入法性。離能所相。五起用禮。觀身與佛。皆從緣起。如幻如影。普運身心。徧禮一切。六內觀禮。但禮身內法身真佛。不緣他佛。七實相禮。若內若外。若凡若佛。同一實相。見佛可禮。亦是邪見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名平等禮。故文殊云。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等。然後四禮皆屬觀行。謂第四空觀禮。真諦佛入法之性故。五假觀禮。俗諦佛從體起用故。六中觀禮。第一義諦佛。不計空色。直見本覺真性故。七則三觀一心禮。三諦一境。佛不取真棄假。泯絕無寄故。然今七禮經文。既是隨相門中。且當第三第五也。心心恭敬故。念念觀身觀佛。從性隨緣。如幻影故。餘無相禮等。是下離相攝念之義。然則雖三例圓明。只於身口恭敬禮時。作此觀智。非為身口都不禮讚。但將無相等。以當禮佛。善須思之。若以觀智。便名禮佛。不須身禮。第三中亦應但以恭敬便為禮佛。不合運於身口。義例如此。豈不誤焉。問大乘宗以意地起犯。即名破戒。何妨例此心禮即成功德。答彼意中作念。的擬運身口行。殺盜等心念成就竟。無悔意故。即名破戒。今但的擬運身業禮口業。讚等心志决定。竟無猶豫。縱未遂嚴淨道場。作禮之間。灼然已生功德。若無意擬運身口。元無功德。如本無意擬殺等。亦元無罪也。然觀智既成。觀境常見。行住坐臥。禮不間斷。但觀心不退。自然流注。如受惡律儀之人。殺等之心。念念流注。不必正殺正盜也。受惡律儀者。作屠獵劫賊等業也。問第五禮中云。能所皆如影像。影像無心。如何得禮義成。答即念念恭敬之心。亦如影也。世間鏡之類。但見色影。不能見聲香味觸及心之影。而此大圓鏡智等虗空界。見色聲等及心心所等也。作此觀時。先觀己身心。是無明勢分。從染緣而起。今以正智觀空無自性全體。即是一真法界。然後觀此法界。不守自性。常能隨緣而起。遂禮拜恭敬。一心歸投。託諸佛及法義淨緣。引起身心及佛。隨此淨緣起。為身心及佛。如影從鏡。見既我身心無性。合於法界。法界無所不徧。故我身心隨所依法界。亦無所不徧。無所不禮。故云。徧體一切也。第六中云。身內真佛者。如塵中有大經卷。如弊布褁真金。如焦模中佛像。如器中鍠之聲音也。此既有真假內外相對。非一向泯相。則亦當此隨念中也。準華嚴宗。復有自他融攝之禮。具足四句。一者一身禮多佛。彼經云。一一身徧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又云。菩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念念悉有佛成正覺。二者。多身禮一佛。經云。一一佛所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身。又云。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三者。一身禮一佛。四者多身禮多佛。彼經云。如來成正覺時。入善覺智三昧。見一切眾生數等身住於身中乃至一毛孔中。有一切眾生數等。身徧法界。一切毛孔悉亦如是。無有少許處空無佛身。釋曰。但以隨舉一身對佛。隨舉一佛對身。及對文說義。結為四句。然實身數等。皆無盡也。問何以修行人身如是一一同佛無盡耶。答曰。因緣備故。彼經云。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此是法力即緣也。又云。起深信解。如對目前。此是自力即因也。深解即是勝解。勝解者。決定印持也。謂以普賢法力。見一切境。皆是佛境。以深解智力。印可攝持。如上佛境在心。如目前也。謂於境不取生滅一多等定相境。即融通佛境。於心依智不依識。則心心是見佛之心。故彼經云。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故彼經結禮佛云。虗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以虗空界眾生界等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供養稱讚。十種行願一一如此。結之即知若不以普賢觀行之力。如何得念念不斷耶。智者審思此文。無以生滅之心取相之禮。而為禮讚供養等也)。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毗盧遮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