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列名。結數並標。徵列結如前。標云十業者。即身語意之所為也。徵數可知。列中三。一初三無失三業為化體。無失有二種。一者無過失。謂若三業所作與惑相應。皆為過失。今此無礙故云無過失。二者無錯失。謂身無非威儀。語無猝暴音。意無忘失念。此三具獲唯果分得通因。或依法性鎔融。斯亦具足。二次一隨意受生者。若頓悟菩薩隨願生故。名隨意生。若漸悟菩薩。地前客受變易身故。隨所欲生發意須至彼故。名隨意受生。三次五化境。於中。初四知所化欲解性業。後一知所化依果。四後一既知所化根欲。隨應現通。結文可知。
  後勝進中。標徵可知。列中十句分二。初六於剎自在。謂初及四意業。餘身業。後四於三業自在。謂一意。二身。三語四通。三業四徵五釋並可知。
  第九法王子住中。徵釋自分勝進判亦同前。自分中標徵亦可知。三中十句。一知受生者。此通三。一知引淨業感總別報。二知九種命終心受生差別。三知彼種種受生而無來處。二知煩惱現起者。謂現行諸惑。三知習氣相續者。習氣謂諸煩惱種。熏而習之。同彼氣分故。相續者。無間斷故。非如現行故。四知所行方便者。此通二義。一脩自利善巧。二脩利他善巧。五知無量法者。謂廣知教法。六解諸威儀者。謂法師威儀庠序生善。乃至語言審諦。七知所化所依剎差別。八知所化所依時差別。九知所化宜聞四種世俗安立道理。十知所化宜聞不可言說法性時非安立諦。又知九十兩句不即不離鎔融無礙。四結可知。
  後勝進中。初標。二徵可知。三列中十句。皆言法王者。此既法王子住故。應於此學佛施為。初六皆云處者。處猶位也。初善巧者。謂學佛隨機安立種種乘教。一乘三乘五乘。乃至無量乘八萬四千教門。乃至佛剎微塵數威儀路。攝化眾生。此皆善巧安立也。二軌度者。隨於佛果位中所應施作令佛位中所行法度也。三宮殿者。大悲故。四趣入者。三慧趣入三空門故。五觀察者。審機故。六灌頂者。學佛以佛所證甘露法性水灌位滿菩薩心頂故。七力持者。學佛以神力持菩薩故。八無畏者。學佛四無畏十無畏法故。九宴寢者。學佛所入定故。十讚歎者有二種。一學佛讚諸菩薩令增勇銳。二學佛讚諸曩所脩行今菩薩學故。四徵可知。五釋中二。初別益內二種。一為令所增。二為無障礙。二通益准前。
  第十灌頂位中。徵起別釋自分勝進。判皆同前。自分中四。初標二徵。亦可知。三列名二十句。前十句明業用自在。後十句顯下位不測。前業用中。初五約所化依果。以顯以自在。於中。一動剎。二照剎。三住持。謂以神力持欲壞剎令住。四遊剎。五嚴剎作神變等。此五多依神境智通。以皆緣外色。或內身故。作轉變等。其第四或名如意通。以其往還自在故。或名身通。以內身轉變往還故。隨相立。此三名實是一通爾。第五嚴淨有二種。一宿因嚴。謂菩薩萬行皆為嚴士因故。如經序第一中說。二現力嚴。謂佛菩薩以神通力。變現嚴事故。如此所說。後五約能所益。以顯自在中。初三能益。一開示法門。二觀機欲樂。三知根生就。後二所益。一令信解趣入。二令心調起行。後十下位不測中三。初列。次結。後釋。初中。一身量。二身所作。三於情非情所作無擁。四於情非情轉變自在。五六七知三世境。八嚴土行。九緣眾生心為境。十緣佛智為境。次結難可知。後釋誰不知。後勝進中五。初標二徵可知。三列中。一學佛三達智。二明了佛法。三知理事無礙法界。四知法界無邊。五遍知一切世界。六光照一切剎。七神力持一切剎令住不壞。八知眾生根欲性。九知一切有為法性相。十知佛一切種智。四徵可知。五釋中二。初別益中。欲令一切種智因漸增長故。後通益可知。
  第六瑞應分中二。初此界。後如此下結通十方。就此界中二。先動地。後雨供。前中三。一動因。二動處。此望行向最劣故。表動一萬佛剎塵數剎也。三動相後雨供中十種可知。後結通中二。初標。後十方下結。前中略標三事。一處。二所說法。三神變。後結可知。
  第七證成分中亦二。先此界。後如於此下類遍十方身。前中四。一顯彼來因。二作如是下讚此所說。三我等下述己作證。於中六。一主伴同名。二土。三佛伴名自同。四義。五眾。六教。亦主伴名同。四佛子下顯其來意。後類通可知。此上瑞應證成二分。應在偈頌後安。所以者何。有四因故。一未說偈頌。經猶未了。不應豫瑞豫證故。二瑞證本為證經。既瑞證長行。而不瑞證偈頌。則應偈頌非經故。三證不應云我等佛所亦說十住。文句義理。悉亦如是。無增減故。四若許二分全在頌前。即事應頌中頌此二分。假使梵本如此前後。即合譯者迴。文文既不迴。致令文有舛誤。此譯人之謬。非結集之過。下諸會中有此者。准釋應知。問何故作證菩薩與此說法菩薩及眾會能所詮等。彼此名同。彼佛及剎與此別邪。
  答若此彼令同。則無主伴。彼此令別。則非主伴故。於佛及剎別者。簡主伴有殊。所餘同者。明主伴同類。
  第二大段偈頌分中。總有一百頌。分二。初九十一偈。正頌前十住法。後如是十住下九頌。結歎勸脩。前中頌十住。即為十段。初住中。有四十六頌。分五。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