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次四頌喻況得失中。初三喻不見失。於中一雖有因闕緣失。二雖有緣因障失。謂心有障故不淨也。又亦無淨信心故。三雖有緣闕因失。謂無見理之慧。後一喻前真見之得。謂除無明翳。離妄想色。絕諸法見。方得見佛。此無見之見。
  四後一推功歸本。上半牒前。下半述己為離己我慢故。又令法成鉤鏁故。
  第四功德慧者。解功德法之慧故名也。十頌分七。初一頌明凡夫迷真。妄執異法為真。即諸外道數勝論等。執冥性神我等。廣敘如前第一記中。由彼妄執。不識實性。故致輪迴。云云可見。
  二次一頌明二乘學有執心外法有實自體。若說若思。皆妄非真。由此法執障真唯心也。
  三次一頌明初心菩薩教學者。但謂外壞八識變現。非如來藏第一義心無不了。此將何正慧。為菩提因。慧既顛倒無惡不增長也。
  四次二頌明不見佛為損。佛以法性為體。若不見法性。即是不見佛體。於中。前一頌半正明無法眼見佛故損。後半頌明觀脩法眼觀佛。
  五次二頌明是佛為益。於中。前頌得了真智如佛知法性益。後頌得了真智如佛知法性益。後頌得了俗智如佛見世間益。
  六次二頌釋前見法性。於中。前頌釋見行相。後頌上半釋法性體。下半釋佛覺此法性亦令眾生覺此。七末後一頌推功於先。
  第五釋進慧者。以勤觀真理故名也。十頌分三。初一癡妄之失。次八明真悟之得。後一推功顯實。初中上半壞淨眼。下半由癡不見佛。
  二次八中。初二明所執無相觀。前一離所取。後一離能取。前中論說遍計所執有二義。一情有。二理無。此中上半知於情有名如實不倒。下半知於理無名本真見佛。如迷木見鬼知鬼是迷有。名如實知。知鬼本無舉體是木。名知妄本真。所以者何。由見鬼者則不見鬼。見本者乃見鬼故。二離能取中。以前所取既盡。能取應息。上半明存能見。即為垢障智不見理。下半明離能見則智見理佛。如見鬼則不見木離鬼方見木。迷悟相翻。理數皆爾。次三明緣起無性觀。一遣所緣。二泯能緣。三辨觀益。初中明依他。有二義。一幻有。二無性。於中。上半緣起世間。但是言說幻妄。下半知即無生。方名見世。二中泯能緣者。初句牒前見世間。若此見見於世間。此見即是世間之想。如實言之。見與世間無異。如是知名真見。三中觀益者。初句牒前等觀。下三句顯四益。一離妄。二斷障。三證無漏。四用自在。後三明圓成無性觀。一牒前二性無。二正顯真性。三明觀益。初中。上三句明前二性皆無所有。下句辨無之性本清淨故。二中顯真性者。上半明真性體有相無。下半明離言成觀。三中明觀益者。一於法離妄想。二不樂著法。三證理不待脩。四見佛益。
  三後一推功顯德可知。
  第六善慧者。積眾善而見理故名也。十頌分五。初二舉佛實德。次三明佛說法。次二泯能所見。次一結知佛及法益。後二推功德結。初中。一佛德希有。二能見者難得。前中初兩句顯利他德有二種。一希現令欣。二勇健益物。下句結德歸佛。次一句明自利德。亦二種。一離所知障垢。二煩惱障解脫。下句通結二利。後見者離得中。上半述自所見。下半積智方覩如也。
  二次三明佛說法相中四。初一頌明眾生即法性。初三句會相歸性。下句引說證成。前中上二句。言速歸盡等者。謂有為諸行當相即盡。不待遷壞。此盡是無盡盡德。無自性即是法性。法性體常故名無盡。如上文云。無盡平等妙法界。上下斯文。其例寔繁。勝鬘云。如來色無盡。亦此類也。次句辨體喻顯。下句引說證成。並可知。二次一頌明能說同所說。於中。上半會相。上句牒前引證能說。下句唯所說無性故亦無說。下半出因。謂能說自性是無盡法性故。得會相盡。即性其相。盡是不盡盡故。名難思也。三次兩句明法性非眾生。謂法性是常。眾生無常。前會相歸性。明性相不離。今顯不即。四末後兩句。明知此真實非即離義。則見佛也。
  三次二泯能所見中。一無能所為能所。謂眾生性空故。即以無眾生而作眾生。稱此而見。見亦如彼。故以非見而為見爾。下半釋成。謂以見及眾生俱無性故。二遣能所而現真性。上半遣能所見及彼見者。下半不壞真性而現了知。
  四次一結知佛及法益中。上半結如上所知佛及說法。下半辨知利益。謂如毗盧遮那佛光照世間。此人亦當成就此益。五後二頌推功總結。初中。上半佛示一道法。下半進慧說為多。後中上半離有無想。下半見佛住真。
  第七智慧者。聞慧究竟照佛境故名也。十頌分四。初一顯自名義。次六凡愚違理不見佛。次二頌順理見佛。後一釋佛名義。以顯其至理。初中。上半聞教生慧光。光即照用。下半普照見佛。
  二次六中。初一人執違理。上半明理實無人。下半橫計造業。梵本云陰處此是諸眾生苦中眾生以自性不亦於中有少許。此是假言說。迴文應云陰處諸眾生。以眾生自體於中無少物。但是假言說。二法執乖理。上半起法執。謂觀身實相。凡愚計內等法實。下半明佛超彼執故非彼見。三無二空慧眼不見。上半失益。謂以二執障翳慧眼。不覩真理。故不見佛。下半具損。謂由二執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