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修。釋此句。三亦莫捨等。明起行所依。論云若不捨此等。明反釋可知。依彼有力能作者。順釋。
  第二勸中云汝雖得此等。明自所得。然諸凡夫下明他未出。於中亦三。初就凡夫。總勸名依彼眾生無利益事。二種種煩惱下顯其過失。謂在家去種種煩惱覺觀侵害恒現行故。三汝當愍念等結勸。
  第三勸中二。初總。後別。總云汝當憶念者。追憶明記本發誓願故。別中顯本誓願。有二種。一普大等欲利益眾生。是廣心願下化有情故。二皆令得等。令得不思議智。是大心願。上求佛慧。論中伏願化生。釋上句。智行廣釋下句。能轉者。依前二義勸持。名依名轉。
  第四勸中三句。初此諸法法性等。舉所得理法爾常事。不令將為奇生於樂著。二諸佛不以等。明上未得於佛。謂佛具大用。非唯寂滅。三一切二乘等者。明下同二乘。謂定性住寂捨離益生。此為抑挫之言。論云不共義者。釋第二句。功行疲者。釋第三句。有此二過。名為彼垢。依此勸轉。名依名轉。
  第五勸中二。初云汝觀等者。舉佛六種化業。後汝今宜應下結勸起修。論中牒舉經文。彼佛法成就有力者。彼身等佛法修成之時。明此有能化眾生力。言示現依利益眾生者。辨定其行。謂其六法皆依利他而說。次此利益眾生事下廣釋六種皆為化生。於中。攝伏者。謂善者以光攝之。惡者以輪伏之。謂三輪也。二如來作無量下釋結勸起修之文。
  第六勸中亦三。初云汝今適得等明所得勸之令起。論中三種。謂入作轉。入是所入法門。作是法門業用。轉是業用不斷。餘准知。
  第七勸中明少所作在增其心。於中三。初舉三種無量。次悉應下勸通達。論云少作去。望佛果不遠。故云少在。隨所見等。釋三無量也。少觀即成。釋如實通達。以此增其者心故云轉也。
  後佛子諸佛世尊下結勸。自下第二明勸利益中二。先對上本願住彰不勸之損。論釋即入涅槃者。又云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門等者。此釋經意。謂舉此滅為顯佛與智故。二以諸佛下對上佛勸彰勸之益。於中有法喻合。法中亦三。初明佛與智者。論釋彼行中攝功德因緣者。明與智所依。謂彼發起行之無生法忍。攝功德同最勝故。佛與智也。同作教授說者。正解與智。諸佛共勸。名同教授。二於一念下明由勸故起行速疾。三何以故下問答辨釋。謂向前二大阿僧祇所修。比此一念所起之行不及者何。下釋中。先以一身等。明知不及。今此無量者辨過前。問前初地百身二地千身。何故言一。
  答實報唯一變化百等故非實也。於中十一句。初無量身者。一切菩薩信解。如自身故者。勝解力故。以身身合同一切菩薩身故。是故一切所修是自修也。此是同體智力。又釋以勝解力。令自身無量如一切菩薩所量分齊等。此豈非是變化耶。釋以此菩薩既不出觀。即攝法界。而起身雲。實德非化。此是文意。音聲等類身。應知。言此十句。一依化眾生者。十中初六利他。二依助道者。次二句自利行。三依障淨者。明後二句德用淨。應知十句有此三義。下別顯之。隨身住者。是無量身。謂隨住法。當現彼身。如觀世音住大悲身等。二隨說者。是無量聲。謂隨所說法音聲亦多。三隨依起多隨所知故。四隨所取生者。多生形類異。此是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也。五隨何國土者。多得國。六得教化眾生多化眾生。次釋二句明德用淨。一神通障淨。二無量大會。明正覺障淨。以於大會知根說法等故。言此一切處隨順無量身口意業等。此釋結文。無間不斷釋不動義。二釋喻中。中船行疾應知因緣勝者。顯疾所因。以無生忍是行勝因。令行疾。三善集下釋合文。善集等是前七地中所修行助發於此。故曰資糧。餘文可知。
  第四淨佛國土分中。有三自在行。一器世間自在行。二佛子此菩薩隨諸下明眾生世間自在行。三佛子此菩薩遠雖下明智正覺世間自在行。初是化處。二是所化。三是能化。具後二淨方淨土。於此三種。知化無礙故名自在。
  就初中二。先總標舉。後所謂下別顯。
  前中云大方便善巧智者。是此地無功用智因也。所起等者。此地智也。觀者智用也。等一切等者。即器等。是佛所行境故。
  後別顯中。論分為五。第一所謂觀世間成等。是隨心所欲彼能現及不現。此有二義。一於此世界。隨自己心。欲知即知。二隨眾生心。欲知即知。此是智自在也。彼能現及不現者。是通自在。此亦二義。一能現是成不現是壞。二能現是能壞不現反上。由此業下明隨何欲彼能現。謂隨何業成及壞。即知能現同前。業集故成。業盡故壞。智能彼知故。云業集盡智。三幾時成等下明隨時欲。彼即時現故。謂隨世間幾成壞。成住壞住即能隨現及知。智能隨知故。云皆如實知。論釋名隨世間成壞智。四又前地界下。明隨廣狹欲彼能現故者。於中二。先明外四大差相。後隨何下通顯內外。前中後二。先麤。後知微下明細。前中四相。初三名境界相後一名起相。前中一小相者。非定地故謂欲界所知境狹故。二大相者。定地故。謂上二界所知境廣故。三無量相者。謂佛所知境。無限量故。上三俱約所緣分齊。同名境界。知彼之智。名境界智。後一差別相者。謂自相同相互望別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