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因果應是實有。論破云。分別相故。謂清淨因果非分別相。由分別心取之為有。還非實有故。
  六無取捨者。外轉立云。若染淨名義皆空。何故菩薩捨染求淨。論破云。出沒相故。謂淨法可取名出。染法可捨名沒。妄法即空。無可捨却。真性離念。不可取得。無捨求但約出沒相爾。理實無取捨故。攝論云。於生死非捨非不捨。於涅槃非得非不得。維摩云。若達生死性即是涅槃。於其中不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中。皆此義也。
  七寂靜者。此文准義次第。及論經應在第四句。謂外轉立云。苦是所生可說為空。集是能生。豈非是有。論破云。染相故。謂惑業與苦。皆是妄法緣起。無性本寂。非實有故。
  八如幻等者。前來於真妄法起有見故。以無破之。今於二諦見竝非有。應無過失。論破云。我非有相故。謂二諦因果離有。眾生之我離無。我體亦爾。如幻夢。若一向無。便是斷也。問此非有我。豈不正理。何故以為所治相耶。答此我非有相。若即是我非無相。不一不異。則非所治。由執一向非有。便為斷見故。是所謂。
  九有無不二者。外轉立云。前既有無各別。不得今有無並立。應無過失。論破云。成壞相故謂成之與壞。是相違法。不得同時。有無亦爾。謂有是無之有。無是有之無。有無無有非一非異故。名不二平等。問法非一異。今云不二。非異何在。
  答但解非一。即解非異。以將非一作非異非異作非一故。又有與無非一異。無與有。非一異。相望無別故。云無二平等。
  三結行入地中二。先總結入位。後自性下別結。前總中。牒前所觀十平等法觀。後別中五。一自性淨者。遠離障垢故。二隨順平等真如法故。三無違等者。不生分別想違無生故。四得明利者。微細慢對治故。前四五二地同。此地得順忍。除障未細。不名明利。以四地解法慢最麤故。得耎品忍。五地除身淨慢障中庸故。得中品忍。此地取染淨所分別慢故。得上品忍。故名明利。下品能治對上品所治。乃至上品能治對下品所治。障治相翻。理必然故。五隨順忍者。耎中忍故。順者隨順無生法忍故。未得無生忍者。以七地已上是無生忍位。此非彼地故。云未得。然此順彼名為隨順。理實初地即得無生。為寄五忍配諸地故。分滿異故。謂仁王經說。三賢法中名伏忍。初二三地名信忍。七八九地故名無生忍。十地及佛地名寂滅忍。若瓔珞經。寂滅忍位。亦有三聖。謂別前二加等覺故。又於初地。分得非滿。七地已上圓滿得故。勝幔對治竟。
  第二大段。不住道行勝中二。先約初住地。明不住行。二作是念下。就正住地。以明不住。前地劣故。唯正住地。方名不住。此地勝故。初住地時。即明不住。
  就初住中二。初牒前起後。二大悲等正顯不住。於中四句。初三明能觀之心。後一明觀所觀生滅。然此三以作六重釋。一辨相者。愍心創起故云悲首。論意釋以殊勝大悲攝三世眾生故。二求果慇至稱為增上。又上求佛果故。論意釋於所知緣起令知淨智。為佛果本故。三厭離有為心。論意釋觀一切種微細因緣。以生厭離。緣觀細極故云滿足。二次第者。我前觀空。須念眾生虗妄所纏故。先起悲。以悲念故。求佛果智。以益眾生。以起增上。佛智必由離果而成。是故末後起觀緣生過患終極。三約二利者。初一利他。後二自利。四約二護者。前二護小乘。一護狹心。二護小心。後一護煩惱。五約因果者。初後攝因中一求果。六約不住者。初一不住涅槃。後一不住生死。中一俱無所住。就所觀生滅中。十二緣生順生逆滅故。云觀世間生滅。此是總觀。亦以十門。別觀彼法。
  二就正住地。明不住中。廣顯緣起。於中有二。先以義分別。後依文正釋。
  前中總有二十八門。於中。前一十八門。引餘教別說。後之十門。隨當部文便釋前一十八門義。具如別章。
  後依文正釋中二先。料簡其文。後正釋文。
  前中有三。一就經本。二依釋論。三經論相對。
  初中。本經內二重。先別明十觀。後顯名重結。前中十觀者。一有支相續。二一心所攝。三自業差別。四不相捨離。五三道不斷。六分別三際。七三苦分別。八因緣起。九生滅。十隨無所有盡觀。於中各有順逆觀。以為不住行故。
  二依釋論者。論以三門。一就有為門中。釋此十番。此即是前大悲滿足觀。二就深念眾生心中。釋此十番。名大悲隨順觀。此即是前大悲為首觀。三約求佛心中。釋此十番。名一切相智分別觀。此即是前大悲增上觀。此與前三。次第少異者。謂前約生心次第。今據正行次第。謂先自利過。次念眾生。後求大果。故與前別。於此三門。各觀十番。成三十門。復各有逆順。成六十門分別緣起觀。
  三經論對攝者。有二門。一相對。二相攝。前中。論但取經初住地處三心分別十門緣起。各各具逆順。成六十門。若將下文。彼果分中三解脫門觀因緣集。歷前六十門。乃有一百八十門。顯緣生觀。論主更依初住地三心。一一各通。有此十觀。是故經論合舉。物為四重釋。此緣生一一各十。即為四十門。又各有逆順。即為八十門。以三空觀之。總成二百四十門分別緣生法。二相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