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越思念也。此乃念最勝蜜。思於甘露。是過分也。而此眾希聞地義。過越思念。亦其然矣。故云轉深。遠云齊心趣證如蜂熟蜜。專意求教如渴思露。此亦無違。上來明解脫月初請竟。
  自下明剛藏初答。於中二。先長行序意。後正以偈義。
  前中二。先明剛藏聞請。言大智無畏者。聞前徵請。答不難故義。不難有二種。一堪詶答故云大智。二不怯弱詶答故云無畏。後欲令下明智眾悵根欲述不說所由。令其悅豫故。
  後正偈答中五頌。述其不說所由也。論經有六頌中。初頌即是此經長行序意也。就今五頌中分五。初一頌顯法難說。次二頌明法難聞。次半頌喻難說聞。次半頌合難說聞。後一頌舉結難顯嘿。此上五頌。但顯地法難說。非為自無智力而不能說。由此遣眾何因之疑。又但明地法難聞。非為眾不堪聞而不為說。由此遣眾何緣之疑。是故令眾歡喜也。
  就初頌中。文與論經。雖少前部。大意不殊。總相意云。菩薩出世間智最難故難顯示。菩薩勝行事未曾有難故難分別。何以智及行事。如是難者。以是覺證佛智之根本故。故論釋云菩薩行者。是出世間智。地事者諸地菩薩行事最上及分別說等。釋云說勝故。何者菩薩行引偈諸佛之根本故。佛者覺佛智故。讀疏者既知此頌大意。文雖前部但取釋配屬四句。盡縱橫皆得也。
  第二明難聞中有二頌。初頌內分三。初兩句明法難證。以唯根本智境。此境依微細等四義。及顯非四心境界。次一句順釋明是正體智境界。末句出非境界之狀。初中微細者。非聞慧境界。難可見者。非思慧境界。離念非脩慧境界。論云示現三界心心數法分別。世間脩道智非境界故者。此簡地前脩慧也。超心地者。論云示現報生善得脩道智非境界者。此簡八地已還加行。所以者何。彼唯有漏。此唯無漏。瑜伽五十五說脩道位中。有出世斷道。世出世斷道護法論師云。復得雖不親證真理無力能斷迷理隨眠。而於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現前無倒證故。亦能永斷迷事隨眠。次句顯正境界。云此誰境界者。謂既非餘境。是誰耶。故引頌云智境界。智字此經云佛。何者是智見實義故。(義是境義)何故非餘境界。此無漏故。無漏者。是出世間義。此義非世聞智境界。此經出生是論經出世。(勘梵本)末句顯非境界之狀。云若聞等者。謂隨有所聞。即作聞解故。不得無所聞理。執心不了名迷悶也。後頌同前。明難聞中二。初句總。餘句別。前中云持心等者。謂持聽法心。堅如金剛。方堪聽此法故。後別中二。先兩句。明堅相。後一句辨堅業。前中有二種。先上句明信堅。後下句明證堅。上句中云深信等者。謂於佛菩薩勝智所知所說無邊化眾生法隨所化異說或相達。於其教中。仰推以信。言此唯是諸佛所知。非我境界。如此推時。少無自信。全信於佛。是名深信。信深難動。故名為堅。如根深難拔名堅固根。勝鬘經說三正智中。初名仰推。即同此也。下句云智心地等者。智字應安句末。此證堅也。於中二種。一所證。謂心地。二能證。謂無我智。前中論釋云。隨心所受三界中報。又隨心所行一切境界。釋曰。前是內五根身。後是外六塵境。皆為所證。皆是心所依。託名心地也。後無我智者。論云我空法空如實知故。釋曰。內外諸法。雖通二無我。此約一相。故作是說。此約結證也。菩薩具此二堅。方堪聞此法。斯則但顯難聞。非不可聞。
  第三喻顯難說聞中半頌。上句喻前難說。下句喻前難聞。謂於空中彩畫處。及風行處。其相皆不可見。以於空中畫風行故。筆彩與風俱不住故。然此空中非無彩畫及風行處。以不同於餘虗空故。此中空喻證智。筆喻能詮名句字。風喻音聲。用此四法。詮證真空智。詮時能詮不住相故。所詮本無相故。如是能所相契合時。非有非無。謂能詮所詮俱離相故。非有也。不無詮顯十地義故。非無也。如是方為說十地義。
  第四法合中有半頌。上句標名。下句釋義。標云牟尼智如是者。牟尼此云寂嘿。謂智相即性故寂。相性同時離說故嘿。即用此義。以名其智故。晉本云。寂滅無無漏智如是者。指法同喻故。魏譯論者錯謂牟尼是釋迦牟尼佛故。翻為佛智故。彼偈云智如是分別難見佛無無漏。長行釋云。如是佛智言說顯示等。下句釋云。分別甚難見者。分別是說也。見是聞也。說者甚難說。聞者甚難聞。以其非有非無故。說者不可作有無說。聞者不可作有無聞。金剛藏正說此時。即是難說說。眾依此聞時。即是難聞聞。如是方為十地說聞。問所難說聞。為是果分。為是因分。
  答古德皆云是果分。以不可說故。今謂不然。是因分故。所以者何。由四義顯。一三家五請本不唯請說果分故。不爾諸佛則應不知果分是不可說。而強請故。二若是果分。剛藏不應嘿住待請。以其果分永不可說故。三若為果分難說聞而待請者。五請事畢即含說果分。何乃許說因分。四若難說聞不是因分者。許說因分中不應同前還說其難。謂云是境界難見可知。不可說故。問若爾者。何故說大中云我今說少分。論經云我但說一分。
  答只言說一分。不云說易分。故不相違。其定因分果分之義。後說大中當廣分別。
  第五舉難結嘿中。一頌分二。上三句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