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勿謂便有所同之水。是所揀也。(故法)合難云。圓教中但有無礙法界。唯是圓義。何有前四教義耶。答義門同故。此意云。圓教之中。但有能同四教之義。故此云爾。
  疏一乘有二等者。若就能同。即目此經。若約所同。乃通餘教。故賢首教義分齊云。次教攝乘者有二。先一乘隨教有五。一別教一乘。二同教一乘。三絕相一乘。如楞伽此頓教。四約佛性平等為一乘。此終教。五密意一乘。此約始教。二明三乘亦五。一小乘中三。謂始別終同。以俱羅漢故。二始教中三。始終俱別。以有入寂故。三終教中三。終始俱同。並成佛故。四頓教中三。始終俱離。五同教中三。始終俱同。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等。證此可悉。
  疏以別該同皆圓教攝者。始開則同別有異。終合則能同別故。問別教與圓教為同異耶。答有云。寬狹異故。別教狹而圓教寬也。圓教雙攝同別故。今詳不爾。表詮立名。約收建號。故名圓教。遮詮立名。約揀建號。故名別教。分相則同別乍異。相攝則能同亦別。故疏云。今顯別教一乘。略顯四門等故。鈔云即此同中必有別義。如事理無礙。必即事事無礙爾。猶彼江水入海亦醎。
  鈔七十五法等者。問彼七十五法。當教談有。即互相礙。圓教談無。如何得為玄門體事耶。答就偏根所執即互相礙。圓教談無。不為體事。就佛本意。於無障礙法界之中。應彼偏根。派一分義。依之修行。證彼法門。其體非無。得為體事。故上疏云。千門潛詮與眾典為洪源。即圓教所詮無障礙法界之中。千門異義。暗流在眾經。依之修行。無不獲益。所益之法。還是圓教無障礙法界。如大海水潛流四天下地。有穿鑿者。無不得水。所得之水。皆是海水。言如性雙遣者。如是真如性即無性。或如即寂義。性即照義。
  鈔他心等十智者。他法數世集苦滅盡無道也。
  ▲言七方便者。一五停心觀。散亂數息。多貪不淨。多瞋慈悲。多癡緣生。著我界分。則二別相念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三總相念觀。苦空無常無我。是資糧位。四煖。五頂。六忍。七世第一。此是加行位。故成方便也。
  ▲言又此十對至以為十玄所依體事者。問十對皆以五教出體。頓教之體。唯是一理。如何得為玄門體事。答言總意別故。或相從說故。或疎作體事故。或與攝歸真實真空絕相。作所依故。
  鈔不即斷空等者。不不即無物斷空但即成物真空故。言青黃不即真空等者。相有異真色不即空也。無性同真色即空也。言空即無色等者。以理奪事故色不即空。事能顯理故色即空也。言以真理非青黃故非色等者。不變異色故不即色。隨緣同色故即色也。言空是所依等者。體異用故不即色。體從用故即色也。
  ▲言第四泯絕無寄觀者。前三門正當事理無礙生滅門義。與真空絕相而為由漸。此觀正當真如門故。言不可言即色不即色等者。不可言貫下四度讀之。不可言即色者。(空若即色聖應同凡見妄色)不可言不即空者。(空若不即色應成斷滅空)拂前第二門也。不可言即空者。(色若即空凡應同聖見真空)不可言不即空者。(色若不即空凡夫見色應不成迷)拂前第一門也。一切皆不可者。拂結例一切法也。不可亦不可者。重拂前跡。此語亦不受者。重拂之語亦不受也。受者領納也。逈絕無寄者。照體獨立。
  疏謂無分限之理等者。以不可分故。性無二故。若爾何故下鈔云。然以理融事令事如理。以事顯理令理如事。故云理非無分。謂理即事。事既有分。理亦有分。不爾真理不即事故。准此鈔說理有分限。何故今云理無分限。答彼約非一而一。此就非異而異。故不違。
  鈔以非異故全同等者。問既云非異。云何說得理徧於事事遍於理耶。答此言非異。不約體一。但分量同。故無違理。又解由非異故。遍義得成。由非一故。理事得立。二義齊舉。理事互遍也。
  疏故出現品云至所謂無性等者。斯乃圓宗祕鍵性海玄關。若未廓於通達。寔難臻於[壹-豆+(中-〡+(皿-ㄇ))]奧。欲彰邃旨。故引全文。貴令時根照然可解爾。故下疏云。此中之成為理為事。若是事成。何以釋云同一性故。若是理成。何以此云成正覺耶。入涅槃耶。此是華嚴大節圓宗之義。不對諸宗。難以取解。然諸眾生。若於人天位中觀之。具足人法二我。小乘唯是五蘊實法。大乘或說但心所現。或說幻有即空。人法俱遣。或說唯如來藏具恒沙性德故。眾生即在纏。法身眾生義一名異。猶據理說。更有說言。相本自盡。性本自現。不可說言即佛不即佛等。若依此宗。舊來成竟。亦涅槃竟。非約同體此成即是彼成。若爾何以現有眾生非即佛耶。若就眾生位看者尚不見唯心即空。安見圓教中事。如迷東謂西正執西故。若諸情頓破。則法界圓理。無不己成。猶彼悟入西處全東。(鈔云以理融事故事如理而融通不可作理事別解)若爾諸佛何以更化眾生。不如是知。所以須化。如是化者。是究竟化。如是化者。無不化時。故下結云。大悲相續。救度眾生。隨門不同。種種有異。約成佛門一切成也。鈔釋云。即類結餘門雜有多。但略分四。一約性即一真法界。二約相即無盡事法。三性相交徹。顯此二門不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