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開俗諦。屬用大。對中觀。開義諦。屬相大。問曰。三諦之中。義諦為二諦之所依。三大之中。體大為二大之所依。義理相順。何故體大為真諦空觀所緣。相大為義諦中觀所緣耶。今謂通云。此言三諦。非取義諦。但取真俗及中道諦。但體大唯理法界。作真諦。生空觀。用大多事法界。作俗諦。生假觀。相大通四法界。作中道諦。生中道觀。三大通所依。方是第一義諦。一心本法也。或云三大是用。義諦是體。二大與體別論。屬真俗二諦。相大與體大合論。屬第一義諦。更希刊定。問其中道諦。為俗事耶。為真理耶。答幻有中道即事。真空中道即理。俱融中道雙通事理。問行相云何。答有五重故。問何者是耶。一幻有中道。二真空中道。三真空成幻有中道。四幻有成真空中道。五俱融中道。貴令易曉。列圖顯示。
  ▲言三止三觀融為一心等者。問一心之中。分止觀諦。九法歷然。行相云何。答如依一鏡鑒現好醜中三影。影喻三諦。其理昭然。現好影之明。如空觀。現好影之淨。如體真止。現醜影之明。如假觀。現醜影之淨。如隨緣止。現中影之明。如中道觀。現中影之淨。如離邊止。三影三明三淨。約義條別。究體唯是一鏡。將喻對法。學者詳悉。
  疏真妄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者。上句標寬。下句釋狹。
  鈔真謂理也。(唯性非相)佛也。(唯淨非染通性通相)涅槃也。(唯淨非染通性通相)妄謂惑也。(唯染非淨通性通相)生也。(唯染非淨通性通相)生死也。(唯染非淨通性通相)。
  ▲言真該妄末者。真理即事門也。
  ▲言妄徹真源者。事法即理門也。
  ▲言謂無有不濕之波等者。上句妄徹真也下句真徹妄也。
  ▲言如來不斷性惡者。小教有二義。一佛前十五界。是有漏起他惡法故。生無比之貪。引央掘之嗔。二云示現。愛語羅睺。叱呵調達故。始教示二義。一云真如。昔日與惡而為實性。今至果位。惡法雖斷。惡性常存故。二云示現同前小教。終教亦有二義。一云。昔日真如隨緣以作說法。今至果位。無明既斷。惡相雖無。隨緣真性仍存故。如依靜水。隨風成波。風停波息。成波三性恒存故。如龍樹論獨力隨相非所斷故。二云。惡具二義。一不壞相異真義。(當緣生相有也)二稱性即真義。(當無性體空義)今據後義。故云不斷。頓教云。惡相本盡。更不待斷。惡性本現。非所斷故。圓教云。稱性之惡。如鏡中火。現而常虗。非所斷故。雖通五教。正取能同終教事理無礙。故下鈔云。如來不惡性者。善惡同以心性為性。若斷性惡。則斷心性。性不可斷。亦猶闡提不斷性善。又龍樹云。如斬眠士夫豈悟士夫不傷等。若爾何故涅槃經說如來無不善佛性。答曰。彼據以理從事即無。此據攝事從理不斷。又彼約現在為名。此據過去立號。故彼此文不相違背。
  ▲言又佛心中有眾生等者。如和尚鏡中弟子是也。
  ▲言今約不壞相者。一約不壞行布相。行布門中。眾生可具其佛。(如鑛具金如璞具玉)佛不可具其眾生。(如熟金而非鑛。如淨玉而非璞。)二約不壞行布教相。聞凡即佛。於凡有益。(引生趣求)佛即是凡。令人妄解。(引生倒解)由此但云即凡心而見佛心。
  ▲言不離一心故者。(十所因中唯心所現故。出起信論。)。
  ▲言妄攬真成無別妄故者。(依理成事門。出起信論勝鬘經。)。
  ▲言真隨妄顯無別真故者。(事能顯理門)真妄名異無二體故。(真理即事門。事法即理門。)真外有妄理不遍故。(返釋理遍於事門)妄外有真事無依故。(返釋事遍於理門)然或說妄空真有。(唯識論涅槃經)或說妄有真空(三論二諦義)俱空(隨俗說二諦通華嚴經也)俱有(唯識華嚴)雙非(觸物皆中遮義也)兩是。(真妄通二諦。或觸物皆中表義也)。
  ▲言淨分同真(無漏依他同圓成性)染分為妄。(有漏依他)言淨分之事妄未盡故者。無漏依他緣生幻有故。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又下鈔云。謂如真如現依他時。設有淨分。亦名為染。如鏡現像不簡淨穢皆非鏡體。故唯能現得名為淨。所現皆染。即其義也。
  ▲言淨分圓成皆有者。淨分即依他摩訶般若也。圓成即解脫法身也。
  ▲言若隨俗說二諦則真妄俱空者。(三諦中料揀也或三諦意或終圓義)妄法無性故空。真法無相故空。或真妄相待。方有真妄名生。如彼長短。故名俱空。或依手巾體幻作兔兒相。(體如真相如妄)若隨愚夫說作兔兒體相俱空。(若隨俗說二諦。則真妄俱空)。
  ▲言若約真妄通二諦則真妄俱通空有者。一云。在俗諦。真妄俱有幻有實有故。在真諦。真妄俱空性空相空故。二云。在俗諦真妄俱空。(即前隨俗說二諦。則真妄俱空)在真諦真妄俱有。(故下鈔云。真妄皆真。則本末一味。居然交徹)。
  ▲言約宗以明唯識等宗不得交徹者。問三論涅槃皆說交徹。何云不得。答一云內等。不等涅槃及與三論。何以得知。等字在上。宗字在下故。一云亦等於彼。彼論彼經。雖說交徹。非正所宗。今我華嚴。正以無障礙法界為宗。故鈔云爾。
  ▲言情有即是理無者。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