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北岸中流。以中無別體約岸分故。若爾南岸亦得。何以不言。涅槃中流。由所度眾生在此岸故。所以偏就生死而說。今文分明。
  ▲何須敘昔者。(此破刊定)故唐經去。譬如船師。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等。下疏釋云。生死即此岸。涅槃合彼岸。合上中流。亦言生死者。以發心之後成佛之前。十地三賢。尚居二死。是以中流。即是生死。故云生死中流。非生死涅槃之中間名生死中也。有以煩惱為中流。約其漂溺。從因說也。(即生公釋維摩意也)有以聖賢為中流。約受生死之人也。(什公釋淨名意也)有以中道為中流。約觀行說。(肇公意也)斯皆清涼會餘師釋中流之義也。
  ▲言毒蛇螫手不得不斬者。通妨也。恐外難云。不許破他。清涼何故亦破他義。故此云爾。一云不得不斬於毒蛇。二云不得不斬於自手。若不斬之。毒氣遍體。命難得濟。表事之不已。不得輕浮。
  言初中後善者。暗用經句。經云。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等。
  疏非以一緣等者。問法華云。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如來出現。今文非一。若謂通會。今為釋云。此云非一。非一小因緣。彼經言一。是一大因緣故。或此言非一。表自一乘多緣。彼言唯一。揀他三乘多緣故。
  鈔轉勢用之者。更段用之。彼以須彌合佛身。智合論。動合說。經亦通共與不共。今文須彌合身。智慧合海。動搖合說。但論不共。不通其共。故云轉勢。
  ▲言又於於經中等者。前解智通能所。後解身亦通二。
  疏因十義等者。通有三釋。一皆用華嚴即體之義為因。二皆用華嚴異體之義為因。三隨應不定。且初即體之義為因者。應先問云。有何所以。佛說華嚴。一法應爾故。如火之熱。非由別因。法爾合熱。大華嚴經。常說遍說。非由別因。法爾合說故。二酬宿因故。但取經上能酬之義。非取所酬為因。三順根感故。但取經上能順根感之義。非取所順為因。四為教本故。但取經上能為諸教根本之義。非取諸教為因。五顯果德故。取能顯義。六彰地位故。取能彰義。七說勝行故。取能說義。八示真法故。取能示義。九開因性故。取能開義。十利今後故。取能利義。皆華嚴即體之功。而為說經所以。二異體之義為因。一法應爾故。准世界成就品疏文云。二法如是者。梵云達磨多。此云法爾。或云法性。若是法性即以本識如來藏身為所依持。恒頓變起外諸器界。(可證後義)若云法爾者。謂有問。言何以諸佛眾生起於剎土。答法應如是。不可致誥。(可證前義)若會此二。謂法應如是藏識變起。釋曰。雙會二義。彼論世界之因既爾。此辨起經之因亦然。但云法爾。准此應悉二酬宿因取所酬願行為說經因。三順根感亦取所順。四為教本亦取諸教為因。如欲接梨先裁扗橛。是知梨為扗橛之因。欲施末教。先示本法。是知末教却為本法之因。五顯果德取所顯也。乃至十利今後。皆取所利故。三隨應不定為教本。取即體義為因。利今後。多取即體之義為因。餘皆異體為因。或皆通二。學者更詳。
  疏不待別因者。問緣起法門既不退因。涉自然外道之義。答非全無因。但用法爾一因故。若爾下有九因云何不待。答此意假設。更無別因。法爾一因。足今說經。故云不待。或法爾因。據有體有力。攝餘九因。故云不待。
  疏何以法爾如是轉取即宿因深故等者。問酬宿因義。即我世尊。初成佛道。頓說華嚴。是知有始。云何釋成法爾轉耶。答但約現在一佛。可許有始。逆推過去多佛。故成無始。或我世尊。但傳古事。非自新說。如世君王初登寶位。但行故道。非創新規。故成法爾。又據現在新佛。即過去古佛。故云無始。又據現在一時即過去多時。故云無始。故疏云。時以剎那。堅窮劫海。
  疏創躡玄蹤等者。釋因果大也。一云創躡玄蹤至頓朗萬法。釋因深。及以下二句釋果大也。一云創躡至齊周。釋因深。是以至妙門。釋果大。創躡玄蹤者。釋初發事相菩提之心。遊履一乘玄門蹤跡也。捿神妙寂者。離一切相。契同寂理。捿止神思。在微妙寂滅理中。上句存相菩提心。下句遣相菩提心。事理無礙存泯莫拘。真發心也。或上句觀。下句止。止觀無礙。為真修也。
  ▲言悲智雙運者。自他俱利也。
  ▲言行願齊周者。一一稱性。深無邊際。一一等空。廣無邊際。
  ▲言是以者。躡前起後也。由此因深。故得果大。
  ▲言妄想弗剪而廓徹性空者。不斷而斷。悟大夜之重昏。如理之真智也。
  ▲言靈鑒匪磨而頓朗萬法者。無脩而修。朗萬法之幽邃。如量之俗智也。乃用無障礙解脫智力。宣闡此華嚴微妙法門也。上之二因。並是德相。約法性力。約佛德能。常遍說故。下之八因。並是業用。驗根示導故。或唯初一是德相因。中間八因是業用因故疏云。乃以無障礙解脫。闡斯妙門。神通解脫唯業用故。最後一因。通德相業用。何以得知。前九是別。第十是總。總必攝別故。或初一亦通業用。鈔引不思議品神通說故。
  鈔依內現依正等者。問相入門中。既有正中現依。依中現依正。應有依正中現正。及依中現正。然相入者。必更互故。若許爾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