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類顯多劫成益。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於中二。先謙己知一。後如諸下推勝知多。離雜穢者。無有綺語及惡口也。不作二語者。無有妄言及兩舌也。撿策語業者。總防四過。行正直道者。時語實語。即淨修語業。安住勝義者。言必契理。成就圓滿者。具足圓音。求不繫屬一切語言者。義語非文。即言亡言故。開悟一切語言自性者。言語性空本無言故。深入一切諸言音海者。無言之言能深廣故。了知眾生諸祕密海者。同聽異聞。互不知故。明見一切諸法門海者。是所說故。餘可思准。並是妙音相應勝義故。此推之。
  第五善子此菩提場下。指示後友。於中三。初指後友。次頌前法。後善財得益。今初。開敷一切樹華者。敷在於香樹樓閣內故。七地正是方便涉有敷萬行故。二爾時下。却頌前法。臨去慇懃令修學故。雖通頌前。且就文便。十一偈半。文分為二。初二頌前法門體用。餘偈頌前顯法根原。於中分三。初三通頌初後。次四別顯於初佛得法。後二偈半。頌類供多佛。三爾時下。善財得益。雖通由前。近由向偈。於中分二。先長行敘益。後偈頌慶讚。十偈分四。初一讚福智超絕。次四歎悲智甚深。念念普緣一切境者。不[得-彳]事故。心心寂靜無分別者。常契理故。又上句約觀。下句約止。前即性相雙流。後即止觀雙運。觀察眾生性本無。成上二句。由此能緣而無分別。大悲常入眾生海者。對第三句。成無緣悲。通對三句。悲智無[得-彳]。次四總顯德圓。後一行成入位。
  第六時善財下。戀德禮辭。(下第二十三經)。
  ●第七開敷一切樹華主夜神。遠行地善友。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
  初之二段。文顯可知。
  第三夜神告言下。授己法界。於中四。一顯法行。二立法名。三明法業。四辨法原。
  △今初。亦是法門所作業用。對前問行。總示其行未舉名耳。於中分二。先明安樂眾生行。後善男子若有眾生盛年下。利益眾生行。令總斷惡修善等故。於中二。先總。後為慳恡下。別顯十度。以治蔽障。
  △第二善男子我得菩薩出生下。立法名。此有二意。一者望前稱己益物悲智之心故生大喜。二者望後照佛攝生廣大悲智故生大喜。皆與智俱。故曰光明。
  △第三善財白言下。明法業用。於中。先問。後答。答中三。初總標。謂知如來攝生巧智。為我解脫業用分齊。二云何普攝下。略顯攝相。謂眾生得樂。皆由佛得。故知普攝。三云何知然下。徵以廣釋。先徵意云。眾生得樂。何以得知是佛攝耶。後釋意云。我見如來。從因至果。悲巧攝故。於中分二。先總明。後善男子世尊往昔下別顯。於中亦二。一發普攝之心。二起普攝之行。前中亦二。先見發心境沈苦集故。後我見是已下。正發救心。令得滅道。於中又二。先普起慈悲。後起觀察真實下。雙運悲智。二起如是心已下。起普攝之行。於中亦二。先明身業神通攝生行。後明語業說法攝生行。前起悲心。即是意業。三輪備矣。神通文三。初舉攝生行體。次以是方便下。攝生本意。後菩薩如是於念念中下。辨攝生周遍。即廣大義。二善男子毗盧遮那下。口業說法攝生行。於中二。先明觀機。苦集無涯。顯行為物。故復重觀。後起大悲下。正明攝化。
  △第四爾時善財童子白言下。辨法根原。先問。後答。答中二。先歎深許說。後承力正說。
  [○@△]前中亦二。先長行。後偈頌。長行亦二。先歎深。後許說。前中分四。一標難知。謂時久遠故。所得深故。非久近故。文中。非聞慧境。故難知難信。悲思慧境。故云難解。非修慧境。故難證入。上皆難為自行。後三難於利他。夫說法者無說無示。故難示難說。二一切世間下。示不知人。三唯除下。揀能知人。即善財之類。四何以故下徵釋。三然我下許說。並顯可知。後偈頌中。二十一偈。文分為五。初一頌標難說。次三頌不知人。次一超頌前釋。四有十四偈。却頌前文揀去能知。次第頌前佛力護等。恐繁不配。五有二偈。頌前許說。
  [○@△]第二善男子乃往下。承力為說。先長行。後偈頌。
  [△@○]長行中二。先正說。後結會。
  [△@、]前中三。初總明發心時處佛興。二善男子彼毗盧下。別明本生之處。三閻浮提人壽萬歲下。明遇緣發心。於中分二。第一明發心勝緣。第二辨發心本事。
  [△@○]前中四。一明大王治化。即鐵輪王。故云閻浮。二時彼世界下。五濁為因。感三灾起。一壽命短促。即是命濁。二資財下是眾生濁。三不修下即煩惱濁。四深入邪網下。明其見濁。五者劫濁則通前四。故上文云。劫欲盡時。劫初清虗。猶彼清水。劫末多惡。同彼滓穢。故稱為濁。三咸來共繞下。悲境現前。四爾時大王下。正明起行。於中二。第一深起大悲。第二廣行大施。
  [△@⊙]前中三。初標徵。次列釋。後總結。
  ▲今初可知。
  ▲次所謂下。列釋十中。各先明所治。後辨能治。此十大悲。多同二地集果十悲。於中分二。初一總明。餘九別顯。今初總明。謂三求眾生皆墮無底生死深坑。難勉出故。餘九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