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初中先問。後答。今初。此有四問。一問所起業用。二問所行之境。三問能起方便。成上所起。四問能觀之觀。成上所行。
  後夜神言下答中。即分為四。初答第三起何方便。以起悲智雙運等心。而為能起之方便故。二答第一為何事業。正以化生為事業故。三答第四作何觀察。謂常觀察佛菩薩故。四答第二行何境界。以我解脫無邊無量甚深廣大為境界故。問中欲顯能所不同。先問所起所觀。後問能起能觀。答中欲顯能所相成故。隔句相屬。又問中以果尋因故。先問所。答中由因成果故。先答能。又觀察中。雖有所觀。意在能觀。所行境中。雖是所行。義兼能所。反照能觀。亦是境故。故晉經中。行何境界。名境界云何。此則兼通分齊之境。非但所觀。是以四答。別答四問。不見此意。謂經該漫。
  ▲今初答能起方便。有二十心分二。前有九心。大智上求。雖有普現眾生之前。意取求佛應用身耳。後十一心。大心下化。
  ▲第二發是心已復為說法下。答第一所作事業。既起勝心。而為方便故。為說法令脫苦上求。有標釋結。初標可知。二所謂若見下。別釋有四十二門。分之為三。初十七門。雙依為人對治悉檀化。謂隨其便宜。以十度化。令其得見第一義故。於中。前七門。雙明捨戒。以捨諸著。則戒淨故。後十門明餘八度。般若及願各開二門。二若見眾生色相不具下。有十五門。世界悉檀化。謂見無有功德眾生。令其得佛因果功德。見勝義故。三貪行多者下十門。唯以對治悉檀化。破其惑障。令其得見第第一義故。佛之說法。不離四隨。其第一義最為本意。故遍三中。三善男子我以如是下。總結化意。見物成益。故大歡喜。即名中初意。
  ▲第三復次善男子我常觀察下。答上第四作何觀察。於中二。一觀菩薩境界。先別明。後善男子我觀察此道場下。結喜。二善男子我觀毗盧遮那下。觀佛勝用。於中亦二。先別明十門。後我見是已於念念中下。結喜。於中復二。先標喜。後何以下徵釋。徵意云。何以此喜等理等佛。釋云。能觀智用稱法界故。
  ▲第四善男子我入此下。答第二行何境界。謂以所得大喜解脫為境界故。故通二境。如言入法界門。即所觀境。發智性心。即分齊境。於中三。一總標。二別釋。三結勸。今初可知。二又善男子下。別顯深廣。有三十二門。各有標釋。略分為二。初十門法說。餘皆喻明。今初。此與次友十種觀察法界大同。欲明此中稱法界故。然新闕無壞。舊闕無量。並出故十一。後此解脫者猶如影像下。二十二門。喻明。以深廣相難可知故。以近況遠。三善男子我今為汝下。總結勸修。
  △第二爾時善財下。明得解脫所因。先問。後答。答即十度。有標釋結。結中獲得解脫。此是總句。餘十為別。一離障故。二皆增勝故。三總集眾多。四由積具足。五一能出多。六契理不壞。七體相廣大。八大用成就。九智慧安住。十事理無缺。並顯可知。
  △第三善財白言聖者下。明發心久近。欲明因深。故令果勝。於中。先問。後答。答中二。先長行。後偈頌。
  [○@△]長行中三。初於餘剎海中發心修行。二於娑婆修行得法。三結酬其問。
  ▲初中分二。先於第一普光幢劫中修行。後結於剎塵劫中修行。前中分四。一總明發心時處。二有佛名不退下。彰於初佛發心得定此即正酬發心之問。自此已去。皆顯修行及得法門。是知問中亦含問其得法久近。三彼道場中次有下。略舉次後九佛。四如是善男子彼無垢金光下。結略顯廣。一劫多佛。悉皆供事。二從此命終下。第二結於剎塵劫中修行。界不異前。故云還即。劫時有異。言歷剎塵。前既轉身則數數命終。今語前劫末後命終。是知前來普光幢劫。即是大劫。其中已有剎塵小劫。此中但明塵數小劫。無大劫名。二文影略。故下結云。於二佛剎微塵數劫修菩薩行。是則前段。一如來興。義當一劫。若以普光明劫。為剎塵之一。此命終下。結成剎塵之劫。則闕二字。故晉經云。於彼世界。經二佛剎微塵數劫。方順下文二劫之言。一劫已有剎塵之佛。則佛彌多矣。
  ▲第二然後壽終生此華藏下。於娑婆世界。修行得法。於中二。先舉此前三佛。後次值毗盧遮那下。顯遇本師得今解脫。則前所得。望此皆因。於中分二。先名體。後得此解脫已下業用。此中業用。非獨事業。良以前之四問皆業用故。故此通包。於中二。先標所入海數。後見彼一切下。明海中所見展轉深細。略有三重。一剎海中塵。二一一塵下塵中之剎。三一一國下剎中之佛。文分為二。先明覩佛神變身往聽受。後復次善男子下。見於如來毛孔變化。於中亦二。先通力演法。後我得速疾下。夜神悟入。於中又二。先總明能所悟入。後一一法門下。明重重深細。於中復二。一總顯十重。二別顯智光之用。今初十重以顯無盡。前五所悟。後五能悟。就所悟中。一一法門中悟解一切修多羅者。如一般若門有六百卷。故有多契經。二隨一契經。復詮於多深廣之法。謂諸度等。三隨一一度有多品類。謂事理等。四隨一一事等有多差別。一一含旨如雲覆閏。五隨一一根本法中。出多支派。流潤一切。後五能悟者。一起深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