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普救護一切眾生威德吉祥夜神。燄慧地善友。謂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燄增故。文亦具六。勢同前友。
  第一依教趣求。可知。
  第二時彼夜神下。見敬諮問。文為三。一見聞法界。二申敬偈讚。三諮問法要。
  △初中義同諸友。正授法界。示相說故。且為見聞。於中分二。先現光加持。後蒙光獲益。今初。即當嘿授。入調伏眾生解脫者。即光所依。是己所得法門名體。此中文略。至下引昔結會古今中云。得菩薩普現一切世間調伏眾生解脫門。在義可知。眉間光者。初寄出世證中道故。二善財即時下。蒙光獲益。即當證入。於中二。先得三昧。後見大用。今初。即用所依三業六根皆離障[得-彳]。云極清淨。德無不圓故云圓滿。後得三昧已下。明見大用。即定之能。於中分二。先見用所依處。謂二神中間一切塵中。後一一塵中下。明所見事。於中三。一所化處。二化成益。三化本意。初中二。先總明。後善財又見一切世界下別明。然有二意。一即塵中之剎。二即塵外遍法界剎。以云一切無揀言故。下偈頌明遍法界故。於中。先總。所謂下別。別有三類。初六句三對。是剎體性。初一對。明純淨純穢。次一對。明轉變剎。淨變為染云趣雜穢。如今減劫佛已涅槃。染變為淨為趣清淨。如增劫中彌勒當出。第三對。明雜染。染多淨少。先言雜穢。淨多染少。先言清淨。二或有世界其形平正。即剎形相。三或有世界隨心下。明剎依住。二如是世界一切趣類下。明化成益。先總明。後令地獄下別顯。於中二。先化五道。後善財又見下。化九類。略有二種差別。初明四生。即依止差別。報之所託故。餘三可依。化生依何。依業染生。餘之五類。即麤細差別。此明報相。下二界。有色為麤。無色界為細。於有色中。有想為麤。無想天為細。於無色中。非無想為麤。謂下三天。非有想為細。謂第四天。若合非有想非無想。為第四天。則無色界。唯舉其細。對餘為麤。上明六趣。是苦樂差別。本意不同。非重言失。況復四生攝於六趣。寬狹不同。餘如別說。三為成就菩薩大願力下。明化本意。然其所為。通能所化。
  △第二爾時善財童子見普救下。申敬偈讚。於中三。初身心敬重。二時彼夜神下。顯友自在。謂上來變形具相而現大用。今雖捨相復其神形。作用變化宛然周遍。三爾時下口業偈讚。有二十偈。文分為二。初一總彰讚意。餘偈正讚。於中二。前九總明光用無涯。後十別述蒙光獲益。前中。長行所無。影顯深妙。於中三。初一見身。次六見光。非唯眉間。六根毛孔皆放光故。後二作用。後我承下十偈。述蒙光獲益中五。初半偈。推功歸本。二一偈半。敘前放光。三有一偈。述得三昧。四有四偈。述見塵中大用。五有三偈。述見遍周佛境。此一段文。長行亦無。明經敘述。萬不存一。
  △第三爾時善財下。諮問法要。此有二問。一問得法久近。尋其原故。二問修行淨治。求入路故。
  第三夜神告言下。授己法界。然法門體用前已嘿授。故此直答向來二問。於中二。一歎深難說。二承力為說。今初。深相云何。若約得時。時久遠故。非久近故。若約修因。因行廣故。若通上二。契理深故。有標徵釋。文並可知。
  第二我當承佛下。承力為說。於中二。先長行。後偈頌。
  △長行中二。先標許。後善男子下正釋。於中二。先答得法久近。後答修行淨治。
  [△@⊙]前中三。一正答得法久近。二明發心之始。三結會古今。
  [○@△]就初有二。第一總敘本事因緣。第二正明見佛得法。前中有六。一總舉剎劫佛興已。略酬其久近。二其佛世界下。通顯剎相。三善男子彼界東際下。別顯生處。四有轉輪王下。明本生父母。五其妃有女下。明本生身。六彼時眾生下。時人起惡。為佛現因。劫減佛興。以悲救故。(已下第二十經)。
  第二爾時寶華燈城北下。見佛得法。於中三。第一總顯道場。第二須彌山下。總彰佛數。第三其第一下。別明初佛。於中四。第一佛興益物。第二善友引導。第三王女修因。第四聞經得益。
  ▲初中分四。一總顯道成。二明得道前相。三正顯成相。四轉正法輪。今初可知。二其彼如來下。成道前相。於中三。初總標。次所謂下別顯。有十二節。梵本。初節雙明蓮華及菩提樹放大光明。餘皆樹放。後善男子如是下總結。三滿七日下。正顯成相。於中四。一動剎集眾。二爾時彼世界中下。現相顯德。三善男子此普現下。成道依止。四善男子彼普智寶燄下。始成正覺。一成一切成。亦同初會始成之時。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其身遍坐一切道場。示十身相。四隨眾生心下。轉正法輪。於中三。初總標法輪。二顯其成益。三結無間斷。今初可知。二於一一下。顯其成益。有二十門。於中分三。初二益凡夫。次一益二乘。餘益菩薩。於中二。先十門成行。後發菩提心下。七門成位。於中。前三句有二意。一菩提心是住位。住菩薩道是行位。清淨波羅蜜是迴向位。以大願海。淨治前度故。二者此三句。通於諸位。以三種發心通諸位故。資糧加行見道修道教道證道無住道等。皆名道故。三賢十聖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