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二。先總明。後別顯。今初。若准現文。文有四節。一所救時。二若入於海下。明救處。三或遭盜賊下時處中難。四種種方便。辨其能救。若准下文。若時若處若所救事。皆名為難。若准梵本。具標十門。二為海難者下別顯。總有十門。門皆有二。先救世苦令得世樂。後大願迴向。令其究竟離苦得樂。唯三四二門。略無大願。義必合有。從簡太過耳。十中。第一救海難眾生。即標中第一。二為在陸地下。救處陸眾生。即標中第二。三一切眾生有惜壽命下。救求不得眾生。即前或乏資糧等。四為行山險下。救山險眾生。即標中第三。上二闕大願。五為行曠野下。救曠野險難眾生。即標中第四。言闍努囉獸者。其獸八足。四足在背。抱持所得。力能搏噬犀象猛獸。馳走疲乏。翻背足行。逐人無逃。人逐莫及。六救鬥爭眾生。七救樂著國土眾生。八救著聚落眾生。上三闕標。梵本有在異國遭遇惡賊。九救闇夜眾生。即標中時也。上四皆有善男子。以為其初。就救夜中分二。先救世闇。後作是念言下。大願迴向。於中二。先總明。後是諸眾生下別顯。於中亦二。先明所救。後顯能救。前是三障。即分為三。初煩惱障。次煞害眾生下業障。後不久當墮三惡道中。即是報障。三障即黑闇。後願我速以大智光明下。辨能救。十善男子一切眾生或病所纏下。救老病等苦。皆前危厄中攝。文中二。先救世苦令得世樂。後復作是念下。大願迴向。令其究竟。二善男子一切眾生入見稠林下別顯。救邪梵行求眾生亦二。先救邪見令得世樂。後復作是念下。大願迴向。
  ▲第二爾時下偈頌。二十一偈。分四。初一頌法門名體。二有四偈。舉因勸修。謂四無量。即是前文救物之心。三有十偈。顯果令入。謂六處殊勝。通頌前文能救之行。明前所救十處不同不出六根。為能應故。謂十眼遍見。十耳普聞。十鼻遍覺。十舌廣說。十身普應。十意遍知。故能所作無不周遍。四有六偈。明德業廣大。初一神通。餘皆福智。故能遍應。
  △第二爾時善財童子白春和主夜神下。得法久近。於中二。先興二問。後還兩答。答中二。先答發心時節。後答得法久近。今初有六。初總顯本事因緣。二時彼城東下。明初佛興世。三蓮華城內下。善友勸發。四令王夫人下。正發大心。五善男子時王夫人下。結會古今。六我於彼佛下。發心成益。二過此劫已下。答得法久近。於中二。先總顯得法因緣。後我纔見佛下。正明得法。於中三。初得方便三昧。能上見諸佛下化眾生。次以聞法故下。得此解脫。後得此解脫故下。廣顯業用。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
  第五善男子此閻浮提下。指示後友。恒河南者。順世攝善故。菩提場中者。得無悞犯。由契理故。普遍吉祥無垢光者。最勝真如。德無不具。云普遍吉祥無垢。即是第二地名必與智俱。故云光也。本從發心者。即前淨月。
  第六爾時善財下。戀德禮辭。於中二。先偈讚。後禮辭。今初。戀德之深。形於言詠。十偈分四。初四讚身心超勝。次三大用無涯。次二益物不空。後一結德無盡。二爾時善財童子下。禮辭(已下第十八經)。
  ●第二普遍吉祥無垢光夜神。明離垢地善友。具淨尸羅。離於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微細毀犯即邪行障。障於二地淨尸羅故。斷此便得最勝真如。具無邊德最為勝故。名等如前。文雖具六。且分為四。第一依教趣求。第二見敬諮問。第三稱讚授法。第四戀德禮辭。今初可知。
  第二頂禮其足下。見敬諮問。
  第三夜神答言下。稱讚授法。先讚。後授。授中二。先長行。後偈頌。
  長行中三。第一正授法門。第二謙己推勝。第三指示後友。
  △初中二。第一總答所問。第二別示己法。
  [△@、]今初。即念佛三昧。文中有四。謂標徵釋結。釋有十句。略有二解。一作總別解。初總。餘別。別中。一觀外相。二念內德。三知所證。四放光。五常光。六變化。七圓音。八名號。九調生。二約十身解。一菩提身。二相好身。三智身。四法身。五願身。如賢首品。毛孔光明皆宿願故。六福德身。七化身。八力持身。圓音持法盡未來故。九意生身。隨立名故。十威勢身。結云威力故。十身並彰內外皆具。若專念此。何行不成。
  第二善男子我得下。別示己法。謂得禪定。然二地出心。即修諸禪。滿入三地。故非前却。於中二。先名體。後業用。今初。契理無著。故云寂靜。止觀雙運。名為禪定。現法樂住。故稱為樂。大用無涯。為普遊步。然勇猛即是梵本同舊經中普遊步義。二普見三世下。廣顯業用。於中二。先明攀緣如來為諸定本。第二正明三禪。別彰業用。
  [○@△]前中三。謂標徵釋。今初。見佛無著。即寂靜義。又見佛法界。即攀緣如義。無取無入。即同如來清淨禪義。二何以故。徵云。既了差別。何以無著。三釋意云。窮了如來之體性故。文有十句。各有標釋。標多約體。釋多就用。理實雙明。故攝十句為五對體用。一不去不來對。即體用自體。二不生不滅對。即體用之相。三非實非虗對。即體用之力。四非遷非壞對。即體用之性。五一相無相對。即體用之德。初對中。理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