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教。後趣求後友。前中五。一思修前法。二生歡喜心下。因修得益。三如是思惟悲泣流淚下。推功歸友。四復作是下。廣歎友能。五善財童子如是思惟涕淚盈目下。勝緣印勸。於中二。先印。後勸。今初。天字兩用。故晉本云。如來使天。隨菩薩天。則初至隨形。是己業行之天。如來使天。復是佛力攝生之天。但修行功著。二天皆隨。後善男子汝可下。勸詣後友。二爾時善財童子從彼三昧起下。趣求後友。
  第二入其宅內下。見敬諮問。初見。次敬。後諮問。初中二。先見依報獲益。後即前往詣下。見正報超倫。二爾時善財童子曲躬下。設敬三業虔恭。於中二。先身心瞻敬。後以偈下。以言讚美。美其四因。戒招正報。忍故端嚴。進定堅牢。皆成不動。末句結果。三爾時善財童子說此偈已下諮問。
  第三時不動優婆夷下。稱讚授法。於中二。先讚。後善男子我得下授法。於中二。先示法名體。後徵釋業用。今初。不同前例。而舉五者。亦同九地。當法師位。須廣知故。五中初二所持內德。一智慧無羈。偏名解脫。有智則煩惱無能伏。而能摧煩惱。邪執無能勝。而能破邪執。此智包含。故名為藏。二受持行願。堅不可壞。謂深入法門。無有退怯。拔生死苦。心不動故。三即能持。謂經生不失。見佛不忘。證如平等。如地普持。四即外化。發住持心。恒轉妙法。發流通心。施法寶故。五即上求。一心求法。故云三昧。謂受法無厭。正心普照。故曰莊嚴。准下發心及得果中。第五一門。合當第四。先受後化。義甚次第。又上五中。亦初總。餘別。總以智慧為其主故。
  二善財童子白言下。徵釋業用。於中四。一徵問。二答言下顯深。三善財白言唯願下重請。(已下第十四經)。
  四爾時不動下廣答。於中二。先明得法久遠。釋上顯深。後辨業用自在。以酬本問。
  ▲前中分四。一舉本事父母。二我於夜分下。見佛瞻敬。為發心緣。三善男子我於爾時下。思佛功德。為發心因。念福智等。即前所得五法之因。神通自在。是堅固行願。四善男子時彼如來下。明發心得法。於中亦四。一佛勸發心。二發心堅固。二經久無違。即不違因。四發心成益。即是得法。今初。令發十心。成前因中所念五法。故得果中獲五法門。謂初二成智慧難摧。次二成行願堅固。次二成平等總持。次二成受法三昧。後二成辯才利物。是故上疏取斯十句。釋其所得五種法門。二善男子我於彼佛正等覺所下。正明發心堅固。此中十法。亦即是前所得五法。一即求三昧。求種智故。二即智慧。十力智故。三即辯才。四即總持。以慧為體。故曰光明。餘皆堅固受持行願。發是心已。總結堅固。三善男子我憶初發是心已來下。經久無違。不動之名因此而得。有十三句。即不違前所發十心。唯三與四。當九與十。餘皆如次。初之二門。即不違智慧摧伏煩惱。略舉貪瞋。其癡一惑含在邪執。二有一門。不違上來破諸邪執忘我所故。三有一門。受生不迷。文甚昭著。四有一門。常見諸佛。覺夢無替。五有一門。受法無厭。一文不失。六有二門。正思法光。前門真俗並思。後門思而得定。七有一門。住持轉法。文中。先住持法輪。後唯除為生。即是轉法。八有二門。流通法寶。前門十願能通。後門所通妙行。九有一門。拔生死苦。令發大心。令出二死。十有一門。深入法門。文中。初事智決斷故不生疑。後理智照寂。故亡二想。諸想都寂。故為深入。四善男子我從是來所見諸佛常得親近下。明發心成益。得十四益。即前五果。而為次不同。初六門求法無厭。前三門近友。後三門持法。二常聞菩薩地下二門。明平等地總持門。前門即平等地。後即總持門。三常聞菩薩普入下二門。明堅固行願。前門遍諸剎。後門盡生界。四有二門。即難摧伏智慧藏。前門斷惑。後門生善。五有二門。光照辯才。前門用辯之身。後門辯才正說。
  ▲第二善男子。我得菩薩難摧伏下。顯其業用。於中四。一者許現即牒前五法。二善財言下申請。三爾時不動優婆夷不起下。正現先入定。若准舊經。唯入一求法三昧。即具一萬。顯餘四門。例亦多矣。今經先牒五門。後例十億。文中唯四。初二可知。三具二門。堅固受持。平等總持。並是不空圓滿義故。四辯才演法。即是十力智輪。非唯盡入。上列五法。例有十億。無不染入。作用可知。四時不動優婆夷從三昧起下。出定印述。
  第四優婆夷言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烏灑婆鳥。舊經即金翅鳥。
  餘二段可知。
  ●第十遍行外道。寄真實行。智度已圓。稱於二諦。言行不虗。故名真實。
  第一依教趣求中。至都薩羅城者。此云喜出生。謂此城中。出生無量歡喜之事。表智度滿無不生故。友名遍行者。巧智隨機。無不行故。示外道者。行於非道。達佛道故。非道不染。前曰出家。
  第二其城東北下。見敬諮問。中夜見者。智入生死故。前云日沒入者。善財將欲入此位故。山頂見者。十行滿故。大光明者。以智慧光。破於生死二邊暗故。
  第三遍行答言下。稱讚授法。於中二。先稱讚。後善男子我已下授法。於中亦二。先彰名體。後顯業用。今初。別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