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明此法先非有。滅表此法後是無。異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暫有用。既表後無。則住時非滅。若實教宗。四相同時。體性即滅。故滅與三。而得同時。淨名經云。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生滅義殊。體非前後。釋前三相。不異於彼。
  第九能所斷證即離別者。若權教說。緣境斷惑。義說雙觀。決定別照。二智二境各不同故。以有為智。證無為理。義說不異。而實不一。若實教說。緣境斷惑。不二而二。有能所斷。二而不二。說為內證。照惑無本。即是智體。照體無自。即是證如。非智外如為智所證。非如外智能證於如。三時無斷。方能斷惑。無斷之斷。斷即無斷。是故經說不斷煩惱而入涅槃。
  第十佛身無為有為別者。若權教說。以出世智依生滅識種故。四智心品。為相所遷。佛果報身。有為無漏。以生法必滅一向記故。若實教說。世出世智依如來藏。始覺同本。更無有二。有為無為非一非異。故佛身者即是無為。涅槃經說。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況於報體。即體之智。非相所遷。智若相遷。體不即真。體若即真。相則不遷。若言即真而相遷者。真亦應遷故。以用從體。皆無為矣。不墮諸數。若言如來同有為者。云何此人舌不隨落。上來略明一乘三乘權實對辯。且從相顯十義不同。若欲會之。亦皆一味。廣如別說。
  ▲第四就實教中。復有二門。一約有位無位。分之為二。則以終教同前始教。皆名為漸。第四名頓。二約圓融不融。分成二種。即實教頓教並皆不融。為同教一乘。唯第五教圓融具德。名別教一乘。今經正是第五教攝。以一一圓融包攝無盡故。
  △第二會化儀前後者。不曉此意。或謂如來初成說小。或初說大後方漸次。或謂初時說有。次時說空。後說中道。異解不同。故今會通一代時教。總以十門。収無不盡。一本末差別門。二依本起末門。三攝末歸本門。四本末無[得-彳]門。五隨機不定門。六顯密同時門七一時頓演門。八寂寞無言門。九該通三際門。十重重無盡門。
  ▲今初。謂本末同時。始終一類。各無異說。於此一門。自有三位。一若小乘中。則初度陳如。後度須跋。中間亦唯說小益小。如四阿含經及五部律。由有此類。如來滅後。學小之者。不信大乘。謂佛一代唯說小故。二者若約三乘。始終通說三乘。益三種器。如密迹經等。三若約一乘。則見始終唯為圓機說於圓極。始說華嚴。其中不通小乘三乘。從前至後。更無異說。然上三類。依於此世根性定者。常聞如上一類之法。故佛所說法。各通始終。更無前後。
  ▲二依本起末門。此有五類。謂初為菩薩。二為緣覺。三為聲聞。四為善根眾生。五為邪定。出現品云。譬如日出。先照須彌山等諸大山王。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後普照一切大地。合云。如來智輪。光照菩薩摩訶薩等諸大山王。次照緣覺。次照聲聞。次照決定善根眾生。隨其心器。示廣大智。然後普照一切眾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為作未來利益因緣令成熟故。及三千界。初成喻中。亦辨先大。後漸說小。約法名為從本起末。於一佛乘。分別說三。約機各是一類之機。非為一機先大後小。
  ▲三攝末歸本門者。依無量義經。初時說小。次說中乘。後時說大乘。法華經云。初轉四諦。後說法華經。解深密經。及妙智經。皆明先小後方說大。
  ▲四本末無[得-彳]門者。謂初舉照山王之極說。明非本無以垂末。後顯歸大海之異流。明非末無以歸本。故本末交暎。與奪相資。方為攝生之善巧矣。是故通論總有五位。一根本一乘。如華嚴經。二密意小乘。三密意大乘。四顯了三乘。上三如解深密三時教說。五破異一乘。如法華經。上之四門。圓通無[得-彳]。是則前後即無前後。無前後之前後耳。
  ▲五隨機不定門者。上之四門。初門明三類機始末常定。次門明五類機異時常定。第三門通明一類及三類機自淺至深。第四門明二類機。初機聞頓。後機從淺至深。更有一類不定之機。或從小乘次入三乘。後入一乘。亦有從小直入一乘。或多類機。隨聞一句異解不同。故名不定。
  ▲六顯密同時門者。若異聞互知。是顯不定。若互不相知。即是祕密。密顯同時。亦無前後。
  ▲七一時頓演門者。上來諸門。隨一剎那一時頓演。
  ▲八寂寞無言門者。楞伽第三。云從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說一句。然有六義。一約遮過顯德。入楞伽第八云。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是則有過之說。佛則非有。具德之說。佛則非無。二約真俗二諦。隨俗假名故言有說。真諦寂寥。本無言說。法華經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三傳古非作。其猶夫子述而不作。離古佛法無別法故。故無一法是佛自說。四悲願所成。謂廣大悲願應眾生故。非為如來本自有說故。兩佛相見。寂無所言。五本質影像。謂佛三業皆悉平等。與物為緣。感者自聞。非佛有說。猶如谷響隨叩應故。六約心智。正說法時。即常無說。以佛無心當此說故。由此六義故說如來不說一字。不說即是真實說也。
  ▲九該通三際門者。此上諸門。盡通三際。莫尋其始。不究其終。
  ▲十重重無盡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