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直心外無佛色聲。眾生心內影像亦空。性本離故。亡言絕慮為佛教耳。淨名云。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四句合一。圓融無[得-彳]。以為如來攝生方便。第二說聽全收者。唯依圓教。佛為說者。眾生為聽者。此二相對以成四句。一佛真心外無別眾生。以眾生真心即佛真心故。則唯說無聽。故所說教唯佛所現。則果門內攝法無遺。況所說教非佛說耶。故下經云。佛智廣大同虗空。普遍一切眾生心。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等。二眾生真心外更無別佛。以佛真心即眾生真心故。則唯聽無說。故所說教即眾生自現。經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又云。思惟眾生真實際甚深則因門攝法無遺。況所聞法。非生有耶。故出現品云。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等。三佛真心現時不[得-彳]眾生真心現故。說聽雙存。二教齊立。生佛互在。各實非虗。因果交徹。一時齊現。隨一聖教。全在二心。故眾生心中佛。為佛心中眾生說法。佛心中眾生。聽眾生心中佛說法。四佛即眾生故非佛。眾生即佛故非眾生。互奪雙亡。說聽斯寂。隨一聖教。俱非二心。則佛心中眾生無聽。眾生心中佛無說。經云。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生佛尚無。誰為說聽。然此四句。舉一全收故。隨一聖教。圓融無[得-彳]。方為甚深唯識道理。
  第七會緣入實體。前來六門。同入一實。亦有二門。一以本收末。謂一切聖教從真如流。本既是如。末亦如矣。二者會相歸性。謂彼一切差別教法。從緣無性。當體即如。仁王經云。大王。法本如。祇夜如。乃至論義如等。
  第八理事無[得-彳]體。謂一切教法雖舉體即如。不[得-彳]十二分教事相宛然。雖真如舉體為一切法。不[得-彳]一味湛然平等。由真如無[得-彳]。佛之音聲亦順如無[得-彳]。常與如智而相應故。
  第九事事無[得-彳]體。文義皆圓。文即圓音。此中亦具十種玄門。一現相品云。佛以一妙音。周聞十方國。眾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即同時具足相應教體。二十住品云。欲具演說一句法。阿僧祇劫無有盡。而令文義各不同。菩薩以此初發心。即廣狹無[得-彳]教體。亦名純雜體。一句不壞。狹也純也。文義不同。廣也雜也。三十忍品云。於一法中解眾多。眾多法中解了一等。皆一多相容教體。出現品云。如來音聲普入一切。譬如書字等。此亦相入體也。四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文。是相即教體。五出現品。云道場皆聞不出眾外各各隨解。即隱顯教體。又云。如來言音唯是一味。隨諸眾生心器異故。無量差別。亦隱顯教體。亦純雜教體。六云。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如善口天女。即微細教體。七阿僧祇品云。於彼一一修多羅。分別法門不可說。於彼一一法門中。又說諸法不可說等。一法既爾。餘法亦然。交暎重重無盡無盡。即帝網教體也。八觸事皆法。即託事顯法生解教體。九一念頓演。即十世教體。十如諸會中。此方所說。餘方皆爾。即主伴教體。若隨說一法門。皆有無量修多羅而為眷屬。此雖不得為主。亦是伴類。然上十義。且約言說。若類通諸法。即所詮義。義即普法。具十玄門。如義分齊。
  第十海印炳現體。如是差別無盡教法。皆是如來海印定中同時炳現亦是師子頻申所現。設所化機。亦同緣起。炳現定中。是故。唯以三昧為斯教體。以上十門。該羅收攝。未有一法而非教體。然後二門正是經宗。融取前八。無所遺矣。
  ○第七部類品會者。既知實體冲深。未審能詮文言廣狹。於中二。先明部類。後明品會。
  ●今初。性海之詮。常說遍說。言窮法界。難可限量。今自狹之寬。略為十類。一別行經。如十住十地及今所釋。以隨器隨宜各流行故。二下本經。有十萬頌四十八品。今八十卷。是中之略。三中本經。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四上本經。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此上三經。即龍樹菩薩。龍宮所見。事如下說。五普眼經。即海雲所持。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此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呪能盡。但是入法界菩薩陀羅尼力之所能持。六同說經。謂如娑婆一類世界。遍於虗空毛端量處。以言聲說。無有窮盡。一一文句充滿法界。七異說經。謂樹形等。世界既殊。生類各異。施設不同。不可定其言非言等。則部類難量。八主伴經。謂一一品會。一一法門。皆結通故。如於此方說十住法。結通十方無盡世界塵毛等處皆同說故。此方為主。餘即為伴。餘方為主。此即為伴。主伴重重無盡無盡故。九眷屬經。謂有根器不堪聞此圓滿法門。隨其根宜。差別演說。不得為伴。皆名眷屬。十圓滿經。謂上謂本總合為一無盡法門。隨一文句。皆攝無盡故。下文中名普眼圓滿修多羅也。
  ●第二品會差別者。又分二門。第一通明品會。第二以今會昔。
  △今初。先釋九會。言九會者。第一菩提場會。說佛依報因果。第二普光法堂會。說佛正報及十信法門。第三忉利天宮會。說初賢十住。第四夜摩天宮會。說中賢十行。第五兜率天宮會。說上賢十向。第六他化自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