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行。猶如蓮華及日月喻。雙喻二行。處於世界。猶如虗空。亦如蓮華不著水故。身心清淨。超彼岸故。上之七句。皆是能增長行。第二句是所增長心。由依此義。此行亦名心增長行。故十地云。令其受行心得增長。
  三悉除一切惡道苦下。有二偈。成熟眾生行願。第五句總。餘句為別。初句離苦。因果皆離。次句得樂乃至涅槃。第三竪長。第四橫遍。後三句總結長時所成因果。即十地經。令安住一切智智道。
  四有二偈。明不離願。謂願於一切眾生恒不離佛及諸菩薩。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願。願不離一乘故。初句為總。同志一乘故。餘句為別。於中。先三句自分行同意業。同者平等一緣故。身業同者。同得如意神通故。語業同者。同說一味法故。上即三輪同。一切行願同者。若福若智。萬行皆同。後一偈勝進同。以更成益復顯示故。
  五願常面見下二偈。供養願。願供勝田故。第三句為總。興廣大供故。大有六種。一心大。無疲厭故。二供具大。財法正行皆具足故。財供攝在總句。法正行。即第五六句。三福田大。即初二句。四攝功德大。即第七句中。究竟普賢道。是勝功德故。五因大。即第七句中清淨二字。如空清淨。為無常果及常因故。六時大。即第八句。
  六有二偈。明利益願。願於一切時。恒作利益眾生事業。無空過故。亦名三業不空願。前偈修福智等。為不空因。獲無盡藏。是不空果。謂蹔見身。則必定佛法。蹔聞音聲。則得實智慧。纔生淨信。則永斷煩惱。得如大藥王樹身。得如如意寶身。名功德藏。後偈利益時處。謂遍於時處。求能益法。利眾生故。故地經云。乘不退輪。修菩薩行。今見諸佛演菩薩行。即乘教輪修菩薩行。
  七普盡十方下。有三偈。明轉法輪願亦名攝法上首。謂佛轉法輪。願皆攝取而轉受故。文中。初偈轉法輪處。苦據有修行言。合屬前段。為修行處。前已有處。此中晉譯及興善本。皆無修行。故屬此段。次一偈能轉圓音。次二句轉法輪時。第十一句所轉法輪。末後一句。即能攝方便。
  八有二偈。明淨土願。願清淨自土。安立正法。及能修行諸眾生故。略無淨土之言。以影在後段故。而具淨土七種淨義。初偈即同體淨。以同法性故。令一多互相即入。今文雖辨念劫圓融。意取持中圓融之剎。二有半偈。明自在淨。如摩尼珠。美惡斯現。自在圓通。是故。文云於一念見。舉其佛者。顯是佛土。三亦常入佛境界中者。即是因淨。因有二種。一者生因。謂六度等。如淨名說。二者依因。此復有二。一鏡智淨穢。為土所依。二後智通慧。為土所依。此二皆是諸佛境界。又境界者即是相淨。謂七珍等。第八一句。攝於三淨。謂四以如幻二字即是果淨。果亦有二。一所生果。即是相淨。略在境界。廣則影在後承事中。二示現果。臨機示現。故云如幻。五解脫威力。即受用淨。謂受用淨土。離過成德。如用香飯得三昧等。今解脫煩惱。即是離過。道力之能。即是成德。故地經云。成就清淨道。六梵本此句。無及成字。有眷屬字。即是住處眾生淨。人寶為嚴故。七者相淨。已如前說。
  九於一毛端下有二偈。明承事願。願往諸佛土。常見諸佛。恒時敬事。聽受法故。第八句為總。餘皆是別。初之一偈。即承事處。初二句通是真實義相。互相涉入。如帝網故。就中。三世莊嚴剎。即一切相淨土體相。有差別故。第三句即無量相。謂前二相遍十方故。其第四句。辨能知見故。地經云。智皆明了。現前知見。明唯智知。非識境故。故梵本云。我甚深入莊嚴剎。深入有二。一智深入。二身深入。入彼莊嚴剎中。承事如來。非嚴淨彼。若去而字下加剎字。理無違矣。第五一句所承事佛所有佛故。六七二句。即承事時。八相時故。地經之中。但列土相。殊闕此經。
  十有三偈成正覺願。願與一切眾生。同時皆得無上菩提。恒作佛事故。文有十二力。前九明業用。後三結因成果。前中九句。有其七業。前之六句。力字居中。一初句即自在業。以神通力普周遍故。二一句示正覺業。不離一毛端處。而於一切處八相成道。故名普門。合云以大乘力遍普門。謂大乘稱理。互相即入。而普遍故。三次三句。即說實諦業。謂說實諦。令物悟故。文中通舉說德及益。謂一以智行力內滿功德。二以大慈力。普覆而說故。梵本云。以智行力功德滿。以大慈力覆一切。後句以福德力遍清淨。即是自他離障。亦說之益。四次第六句即證教化業。說自所證。以化物故。謂以菩提智。契涅槃理。故無所依。梵本云。以智慧力無所依。五一句種種說法業。具足定慧方便等故。六一句不斷佛種業。積集菩提。佛種豈斷。七一句法輪復住業。依大智慧。能淨一切諸善根故。後三句結因成果。由內伏煩惱外降諸魔。普賢行圓。故成菩提。亦可後三復為三業。以成圓十八。摧滅煩惱業。九降伏魔怨業。十普圓勝圓業。上已別說。十願竟。
  [△@、]第二有八偈。總結大願。於中二。先有三偈。總結十願。後有五偈。結歸二聖。今初。前之八海結前九願。後之一偈。結正覺願。前中謂一淨土願。二成熟眾生願。三轉法輪願。四受持願。五修行二利願。六利益願。由願圓故。七有二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