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分四。一總標。二何等為十徵數。三一者下列釋。四菩薩若能下總結。文並可知。言金剛不可壞身者。法身智身。俱名金剛不可壞身。法性體堅。故不可壞。智符於理。亦不可壞。理智一如故。不同法相智是無常。以體收用。無非法身。皆不可壞。若唯約法性為法身者。則白月增長。義不相應。是知法身即是十身無[得-彳]身也。餘文可知。
  △第二善男子復有十種善巧正道下。明說法無失。即第四意利他不虗。兼顯第三要由自行不虗妄故。凡所說法。皆成善巧。稱機不虗。文中亦四。謂標徵釋結。並顯可知。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推勝於中二。先謙己知一。後如諸下。推勝知多。於中三。初總明勝行。次別明七淨。後結成不虗及已不能說。今初可知。次安住過去下。別明七淨。小乘但七。一戒淨。二心淨。二心淨。三見淨。四度疑淨。五道非道淨。六行淨。七行斷淨。今經開為十淨。謂加三世佛法為三。即是總義。下之七淨。即三世佛法故。就後七中。而有開合。謂合見疑。俱為一淨。偏執一理。是名為見。滯於二途。目之為疑。義多相涉。又合行淨及與行斷。以彼小乘趣盡滅故。開行斷淨。大乘不爾。故復合之。修進無厭故。加菩提分法增上淨。利生為本故。加調伏眾生淨。合二加二故別有七。難勝地初有此十淨。與今梵本。有同符契。今開見疑。乃成十一。若約位者。七中初二。在見道前。以創背凡過。宜以戒防。欲生真慧。理須習定。然未合理。判屬世間。次三在見道。以見道中斷於身見疑及戒取。戒取即是非道。知無漏慧即是正道。見道時十使俱無。偏語三者。涅槃經說此三重故。又十使中。五見及疑。但障見道。餘四通於見修。故略不言。就其六中。三本三隨。偏語其本。言三隨者。邊見隨身見。邪見隨疑。見取隨戒取。故斷三本。三隨亦斷。但立三淨。上之五淨。大小並同。小乘行淨在於修道。起斷行故。行斷一淨在無學道。依行證斷故。大乘後二皆在修道。斷障成德。故有此二。行實同時。若約位分。七地已還為行斷淨。修道斷結故。八地已上入法流中。順菩提故。名菩提分法淨。今並橫修。一一圓融。是推勝意。後言必以誠下。結成及顯已不能說。
  第五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後友。妙意即是蘇滿那華。亦云悅意。其城門側多有此故。亦在南天。當得求友。勝妙之意。諸勝固故。童子表於淨智。智即萬德。由生童女。表於淨悲。悲為眾德之本悲智相導。故同一會。會緣之終。將見慈氏。紹佛位故。
  第六時善財下。戀德禮辭。
  ●第九爾時善財童子於最寂靜下。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幻智歸幻善友。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第二見德生童子下。見敬諮問。
  第三時童子童女下。授已得法。於中二。先標名體。後辨業用。今初。謂能所境智染淨等法。悉皆從緣。無定性故。如幻而住故。論云。真性有為空如幻緣生故。
  後得此解脫下。辨業用。於中三。一總明。二別顯。三結歎。
  △今初可知。
  △二所謂下。別有十門。皆上句標。下句緣生。釋成幻義。准梵本晉經。皆初即世間如幻。則十句中。初總。餘別。總句通三世間。故釋但云從因緣生。此是總相。名為因緣。非四緣之因緣也。今依舊經。故云世界。九句別者。謂初五眾生世間如幻。次一器世間如幻。後三智正覺世間如幻。初眾生世間中。一約四諦說。眾生苦果惑業生故。二約十二因緣說。世間如幻。順觀十二即世間故。若准梵本晉經云。三界如幻。則異總句。三界皆依十二緣故。謂有問言。果從緣生。故說如幻。因非緣生。應不如幻。故約有支。五因七果。並皆如幻故。中論云。譬如變化人。復變作化人。如初變化人。是則名為業。變化人所作。是名為業果。則業與果。皆如幻化。言無明等者。無明發業。受能潤業。故涅槃云。生死本際凡有二種。一者無明。二者有愛。此二中間。即有生老死等。言展轉者。略有二意。一從於惑業。招識等五。復依識等。起愛取有。依果起因。已是因緣。並皆無性。二者況於十二。前後相生。為所起邊。即無自性。三一切如幻。設有問言。上二類外為如幻不。故此總云一切如幻。若依法相。揀去無為。五類法中。但取其四。則少分一切。依大品云。設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說言如夢如幻。諸法緣生。涅槃緣顯。又破眾心橫計故。而釋云我見等者。謂異熟識等。從無始惡習。內執為我。四惑相應。及六識中。外執我所。種種妄境。感於心等。故說如幻。謂有問言。現在如幻。過未云何。故此說言。三世皆幻。現在對目尚皆如幻。況過去已滅。未來未生。安不如幻。故例同現在。亦我見等顛倒所起。上二句。皆言我見等者。謂身見為首。攝餘煩惱。故致等言。五顯心不相應行等如幻。謂有問言。所相法體從緣如幻。能相生等應不如幻。故明生等悉皆如幻。謂依有為法始起暫用轉變壞滅。立四相等。於色心上。假立生老病死等法。故四相等皆妄分別。妄分別生。安不如幻。准舊經。有眾生生滅生生滅生老病死皆幻住。生滅二字。即是四相。今文闕此。二見一切剎土皆幻住者。即器世間如幻。然通染淨。眾生染土。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