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斷一切佛法理不盡故言以未居最後故者以約時判未是窮終之極唱故如世後敕破於前敕涅槃法華居於最後故能決了有餘義耳若爾不信深密豈不謗於深密經耶故下釋云深密別為一類之機故非無理以諸餘經雖未終極各隨一類皆不相違義如前說者如前敘西域中最後會通也。
  ▲若謂佛性有二一者理性二者行性理性定有行性或無斯言可爾故涅槃云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闡提人無即是行性或有佛性二人俱有即是理性。
  若謂佛性有二下第七遮救無性於中二先牒救詞後辨差當今初彼法華疏云然性有二種一者理性勝鬘所說如來藏是二者行性楞伽所說如來藏是前皆有之後性或無故今許云斯言可爾故涅槃云下引經為證。
  ▲然涅槃依於理性明其等有故云凡是有心定當作佛不言凡是有行定當作佛若謂理性定有容趣寂不成則違教理。
  然涅槃依於理性下第二辨其差當涅槃明有心作佛有心未必有行既皆作佛明約理性若有理性何以趣寂定不成佛有心定當作佛豈得相成。
  ▲是知闡提不作佛者以作佛非闡提故乃抑揚當時耳。
  是知下結示正義謂闡提實不作佛今言闡提作佛者以發心之後方能作佛從其未發心前名闡提耳故云以作佛非闡提故亦如女身不得成佛今言龍女作佛者龍女能作當佛正作佛時忽然之間變成男子豈是女身作耶闡提成佛亦復如是此約成佛若約佛性理本有之抑揚當時者言闡提無者抑挫令其發心未作闡提令其莫作若言闡提有者顯揚理性令不自欺若已作闡提令速回心若速發心得佛無異是故言有未必總有果行言無未必總無理等故生公云抑揚當時誘物之妙豈可守文哉以釋法顯翻六卷泥洹經云除一闡提皆有佛性生公云夫稟質二儀皆是涅槃正因闡提含生之類何得獨無佛性蓋是此經來未盡耳由唱此言被擯武丘後大經既至聖行已下果云一闡提人雖復斷善猶有佛性於是諸公輕舟迎接請唱斯經每至闡提有佛性之文諸德莫不扼腕何以至今猶存無義。
  ▲若謂法華入滅後信一乘即是變化權聲聞者。
  若謂法華入滅下第八遮救趣寂於中先牒救詞謂彼救云上法華第三云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得聞是經入於佛慧者是應化聲聞非定性入滅聲聞者。
  ▲權必化實無實化誰。
  權必化實下後正破也於中二先總奪化有無用之失如有不定性聲聞故菩薩化為聲聞誘令回心此則化而有益今汝宗中定性決不迴心何用化為定性受一乘耶故無所化之機能化便成無用。
  ▲又豈不悞於一類怯弱好滅眾生。
  又豈不悞下縱有其化化翻成損言悞於一類怯弱等者謂一類人厭生死苦又聞佛道長遠心生怯弱常欲且趣寂滅若知一滅永沉彼則不敢趣滅今見變化之者從滅得起此怯弱人便謂有真趣滅得起即便趣滅希後得起汝宗一滅決定不起便成悞彼令其永沉故云爾耳。
  ▲是知趣寂皆是法華前意耳。
  是知趣寂下結成正義法華已前有二意故說有趣寂一為好滅之者且順其心謂彼念言大患莫若於有身故滅身以歸無勞勤莫先於有智故絕智以淪虗智以形患形以智勞輪轉修途疲而弗已不如寂滅諸患永亡故順彼機言有永寂二者為欲恐怖不定怯弱菩薩謂有菩薩倦於廣利且欲息心既聞永寂聲聞一沉涅槃永不復起便生怖畏懼見小乘由此策心還行大道有斯二益權說有之不曉隨宜執為究竟故法華之會廣破昔非三根聲聞皆與記別不在此會亦為宣陳若實是聲聞必信一乘之說若不信者增上慢人第一周中猶云除佛滅後現前無佛以佛滅後解一乘義者難得其人故許不信及第三周即言餘國決定受化明文若此何用偏執故言皆是法華前意耳。
  ▲又勝鬘經云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說即是一乘無有二乘二乘入於一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
  ▲此意明隨欲方便而說二乘明知即是一乘無有二矣。
  ▲不曉此意將上方便連下一乘而讀之輙斷一乘以為方便惑之甚矣。
  又勝鬘經云下第九會一乘方便之言意云若隨欲說不是方便是真實者即定有三乘既隨欲說是方便說非真實者則明唯有一乘故云即是一乘即是隨彼所欲而方便說便為一句此是一乘所以下云即是一乘無有二乘正顯一乘之義諸公錯讀乃云而方便說即是一乘故謂一乘而為方便斯定悞矣若以名中一乘大方便者此是巧化攝物運濟方便非是無實假說方便故生公云理本無言假言而言即是方便。
  ▲又彼經中廣破二乘云無涅槃又云此經斷一切疑決定了義入一乘道。
  ▲豈說一乘以為方便。
  又彼經中下更引勝鬘餘文證成一乘真實可知。
  ▲設有方便之言尚在法華之前況復無耶。
  設有方便之言者復縱破之莫論勝鬘無一乘方便之言設縱有一乘是方便之言者亦是法華之前方便說耳及至法華亦須破三歸一也況復經無此言何須強執。
  ▲法華云此經難信難解佛現在世猶多怨嫉況滅度後誠哉斯言若保執三乘五性不信一乘五性者深為可愍。
  法華云此經難信難解下第十結成破立意云以四十餘年皆說三乘唯至法華獨說一乘故難信解此即法師品文文云佛告藥王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祕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