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下第二明五性為了成前三乘則顯一性一乘皆非了也於中總有五段引經而三論附出即分為五一引般若說有五性雖無第五前四既有無性必然前三可知第四云雖未已入正性離生者謂不定性人未入見道則容不定若入見道則名正定聚不容不定如入聲聞見道終無迴心作菩薩人言離生者見惑過患如生食在腹若入見道能離彼生故云離生至下更釋。
  ▲深密第二大意同此。
  深密第二下引深密經於中二初指同前文。
  ▲又云一切趣寂聲聞種性補恃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後又云一切趣寂下證有趣寂若有趣寂則五性義成。
  ▲又十輪第九亦說三乘各定差別皆以性定五故。
  又十輪下第三引十輪明定有三乘以成五性若無五性無三乘故。
  ▲故楞伽中佛告大慧有五種種性一聲聞乘性二辟支佛乘性三如來乘性四不定乘性五者無性大莊嚴論及瑜伽論皆同此說。
  故楞伽下第四正明五性莊嚴瑜伽二論例同。
  ▲善戒地持雖但說二種性一有種性二無種性亦云無種性人無種性故雖復勤行精進終不能得無上菩提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無性瑜伽亦同此說。
  善戒下第五引善戒地持立有二性以成前無性故彼論云種性有二一有種性二無種性彼論釋云種性者無始法爾六處殊勝展轉相續等而言亦云者全同楞伽以前不引彼經所釋故今例釋不欲繁文耳。
  ▲若法性宗意則以三乘是權一乘為實。
  若法性宗下疏文亦二先標所宗。
  ▲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又云初以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後法華下引證成立長分十段一引法華雙立一乘一性二引涅槃明乘性相成三重引法華明無趣寂四引涅槃第九明無無性五釋引經論結成正義六廣引諸經遮救定性七引涅槃遮救無性八引法華遮救趣寂九釋勝鬘會一乘方便十以法華結成破立今初分二先正立一乘後立一性釋成一乘今初十方佛土中等者即第一方便品偈上三句正立第四句釋疑言無二亦無三者古有多說大乘師云二即第二三即第三以菩薩乘勝故為第一此即生公意而未盡其旨生公云二者第二乘三者第三乘亦應無第一第一不乖所以大故不無之既無二三一亦去矣意云今日一乘深有玄致稱所以大所以大者義理深也昔三乘中大乘據未融餘二則立為權若約悲智萬行不乖今日之一故云不乖所以大故不無之言既無二三一亦去者昔說有三二既不立大豈獨存以不收二乘又權指故亦同羊鹿俱不得故如光宅四乘中說若天台等意無二者無有聲聞緣覺之二乘無三者總無昔日三乘以皆非實故宗說不同任情去取若望經意但立一實為真趣舉二三皆悉不許不論大小如說世中此人獨立更無與比非要別指張王二人下句釋疑疑云若唯有一昔何說三又華嚴經云或有國土說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無有量故今釋云若如來方便則多少皆得十方國土及昔說有三是方便耳非真實也又次下經云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又云初以三乘等者此引第二經重成三皆是權若具引者經云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然彼長者無虗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虗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釋曰此文皆明先三是權後一為實縱饒會三歸一亦是三為方便唯一為實耳。
  ▲以性惟一故故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又第三云一相一味究竟涅槃常寂滅相。
  以性唯一下引其二文明唯一性證成一乘此句總以一性成一乘若有多性容有多乘既惟一性並同作佛故唯一乘耳故云諸佛兩足尊下引證初引第一未來佛章故彼偈云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今但引兩句顯諸法無性成一性義耳然上三偈諸釋不同今直解經文初一偈明當佛開權終歸一實故云其實為一乘次偈釋說一乘所以以唯一性故謂若有二性容有兩乘既唯一性故說一乘耳知法常無性者知即證知法謂所證知法即色心等一切法也常無性者所證理也即如無性理覺諸法故云何無性謂色心等從本已來性相空寂非自非他非共非離湛然常寂故曰無性而言常者謂有來即無非推之使無故曰常無性耳佛種從緣起者然有二義一約因種因種即正因佛性故涅槃云佛性者即是無上菩提中道種子此種即前常無性理故涅槃云佛性者即是第一義空無性即空義也緣即六度萬行是緣因佛性起彼正因令得成佛是故說一乘者唯以佛性起於佛性更無餘性故說一乘稱理說也體同曰性相似名種故關中云如稻自生稻不生餘穀此屬性也萌幹華粒其類無差此屬種也二果種性關中云佛報唯佛其理不差即性義也說法度人類皆相似此種義也果之種性緣真理生故云從緣起釋此偈云佛緣理生理既無二是故說一乘耳意云證理成佛稱理說一此中知法常無性偈全同出現出現品云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乃至云知一切法皆無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眾生謂知無性佛性同故准於下經以知無性尚得一成一切皆成況不說一乘而度脫之後偈云是法住法位等者重釋前偈言是法者即前所知之法所以常無性者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