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違順中一一師中多分為二先敘昔義後辨順違。
  ▲一立一音教謂如來一代之教不離一音然有二師一後魏菩提流支云如來一音同時報萬大小並陳二姚秦羅什法師云佛一圓音平等無二無思普應機聞自殊非謂言音本陳大小故維摩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
  ▲上之二師初則佛音具異後則異自在機各得圓音一義然並為教本不分之意耳。
  一音中疏上之二師下辨順違先出彼意言各得圓音一義者言含縱奪縱之則順下出現品明如來圓音有其十義十義之後復六句融通今但得十義中之一耳初師即順善口天女一聲之中與百千種樂而共相應則佛一音之中有多音也後師即順如水一味隨器成異則如來本無多音故云各得一義耳又此二義若不會釋敵體相違互不相許則齊楚俱失並應奪之若取各自所宗故各得一義而與之耳然並為教本下又都奪耳。
  ▲第二立二種教自有四家一西秦曇牟讖三藏立半滿教即聲聞藏為半字教菩薩藏為滿字教隋遠法師亦同此立。
  隋遠法師亦同此立者彼涅槃疏初云聖教雖眾略有二種一聲聞藏二菩薩藏是也。
  ▲斯則文據涅槃蓋是對小顯大通相之意未於大中顯有權實亦含半滿。
  斯則下順違先明其順順於至教涅槃半滿前已廣引言蓋是對小下辨違上言順者但順通相之意未知佛之深旨半滿之言顯在小大密意復有以機為半以實為滿則大乘中有半滿矣亦猶緣覺聲聞開之有異則成二乘合之有同總稱為小權實亦爾開之有異權可稱半合之大同故並稱滿是則實教唯滿小教唯半權大乘者亦半亦滿也。
  ▲二隋延法師立漸頓二教謂約漸悟機大由小起所設具有三乘故名為漸若約頓機直往於大不由於小名之為頓。
  ▲此雖約機說有漸頓而所說法不出半滿。
  此雖約機下辨順違直出立意不離半滿半滿順違即此順違也言不出半滿者頓即前滿漸具半滿以具有三乘二乘是半大乘是滿故以機就教有直有曲故分漸頓耳。
  ▲三唐初印法師亦立二教。
  ▲一屈曲教謂釋迦經以逐機性隨計破著故如涅槃等二平道教謂舍那經以逐法性自在說故如華嚴經。
  ▲又此二教略有四異一主異謂釋迦化身與盧舍那十身異故二處異謂娑婆界木樹草座與華藏界中寶樹寶座等異故三眾異謂為聲聞及菩薩說與唯菩薩及極位同說異故四說異謂局處之說與該通十方之說異故。
  三唐初印法師下第三師先敘昔義中有三初總標二一屈曲下正立三又此下揀異。
  ▲此約化儀以判。
  此約化儀以判下辨順違先順後違順中三初一句總出立意第二遮破釋成第三結成昔義今初第一半滿結所說法立第二漸頓約機以立今此一師約化儀立謂佛以法化生有曲直故即化法儀式不同耳。
  ▲然華嚴雖有隨諸眾生各別調伏皆是稱性善巧一時頓演涅槃等雖說一極或對權顯實或會異歸同一切如來或說不說故云屈曲。
  然華嚴下第二遮破釋成謂刊定記不許此師立義先破總名後破四異今為昔通則遮其破耳文即分二先救總名後救四異今初至故云屈曲此是救其破於總名彼疏破中先牒義竟云若爾涅槃法華維摩楞伽密嚴勝鬘佛藏經等皆釋迦說應不明於如來藏性實相法界等(此破屈曲以有平道故)華嚴梵網既舍那說何故華嚴說於四諦普賢行等品中皆云隨諸眾生所應調伏作如是說又問明淨行梵行三賢十地離世間入法界等諸品之中不應皆說對治行法等(此破平道以有屈曲故)今疏云雖有隨諸眾生各別調伏此牒其破平等教中有屈曲之文言皆是稱性一時頓演者釋成是平道之義以稱性之巧無邊差別皆是平道又一時頓演不同屈曲說權之時不說實說實之時不說權說四諦唯為小乘說六度唯被菩薩故一切並陳尤顯平道又說隨眾生者說於世尊餘處隨機非此經中是隨機說言涅槃等雖說一極者此牒其破屈曲教中有平道之文或對權顯實下釋成是屈曲之義言屈曲者非是有真如法性即非屈曲但取隨機隱顯為屈曲耳此上一句是約法華明是屈曲昔權今實破三顯一明權則未說實說實必廢於權不同華嚴權實齊顯一時頓用故名屈曲或會異歸同下約涅槃經以明屈曲涅槃會昔有餘之義同歸一味涅槃先異後同亦成屈曲不同華嚴若同若異空不空等一時頓演又云一切如來或說不說者古德共云如日月燈明佛晨且說法華中夜便滅度則法華之外非是別時更說涅槃謂人根利故聞法華竟不復須說涅槃則涅槃或說不說或有國土唯說三乘究竟不破或有國土唯說一乘無三可破則知法華亦有說不說不同華嚴我不見有一佛國土其中如來不說此法明是平道。
  ▲約釋迦為主則未顯十身十身為主必具釋迦。
  約釋迦為主下第二救破四異彼疏破云又四異中眾處兩異皆違經說七處並是娑婆界故(上破處異)又云出現品云十方諸佛讚普賢言能說此法今此會中有佛剎微塵數眾生發菩提心故發心品中亦同此說準此故知有地前器(上破眾異)是故此師所立多違教理甚難依也(此結破也)彼破二異今疏通二異後一是救刊定破處異初一是遮有餘師破其主異謂恐有破云下經既云或名釋迦牟尼或名毗盧遮那明知二主不異何言主異故今通云釋迦為主但是三身中化身遮那為主則十身具顯化身乃是十身之一故云必具釋迦是則總別異也何言不異。
  ▲娑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