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至)大方便定解脫門。
  離諸危怖曰安。適悅身心曰樂。見佛則獲二利。故安樂也。煩惱不生。故得定也。佛德難思故。樂定無邊。斯為大方便也。
  △六悲障解脫。
  妙莊嚴眼天王得令觀寂靜法滅諸癡闇怖解脫門。
  眾生。癡故造業。造業故受苦。闇故不見未來。不見未來。即顛墮故。大怖之極。莫越愚癡。令觀本寂。則癡相本空。尚不造善。豈當為惡。
  △七業障解脫。
  善思惟光明天王(至)不起一切諸有思惟業解脫門。
  佛現十方。是無邊境。了無依性。稱為善入。尚不依佛。寧造業思。
  △八無相解脫。
  不愛樂大智天王(至)而不動無所依解脫門。
  雖身應十方。寂然不動。智宣諸法怕爾無依。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故。
  △九名相解脫。
  普音莊嚴幢天王得入佛寂靜境界現光明解脫門。
  佛智契如。名入寂境。寂而能應故。普徧十方。身智發光。又令物入無相。故靜。無名故寂。
  △十能益自他解脫。
  名稱光善精進天王(至)廣大境界為所緣解脫門。
  此天王名。與前列中少倒。前名極精進名稱光。上下諸文。多有此例。或義存名異。或廣略參差。皆譯者不善會耳。法門名住。自等者。此離二取相。能益自他解脫門。自悟處者。即離覺所覺。自覺聖智常現前也。而以無邊等者。謂緣無邊法界。度無邊眾生。得廣大菩提也。
  △二偈頌讚佛二。初彰說儀。
  爾時妙燄海天王承佛威力(至)而說頌言。
  燄海。是當眾上首。仰承佛力。為眾申心。十地論云。承佛力者。顯無我慢。普觀十方。示無偏心。今觀己眾。通局小異耳。然頌總有四種。一名阿耨窣覩婆頌。此不問長行與偈。但數字滿三十二。即為一偈。二名伽陀。此云諷頌。或名不頌頌。不頌長行故。或名直頌。謂以偈說法故。三名祗夜。此云應頌。四名縕馱南。此云集施頌。謂以少言。攝集多義。施他誦持故。今此即伽陀頌也。下皆準之。為何意。故經多立頌。略有八義。一少字攝多義故。二諸讚歎者。多以偈頌故。三為鈍根重說故。四為後來之徒故。五隨意樂故。六易受持故。七增明前說故。八長行未說故。今此正唯前二義。兼五六。
  △二正說中。十偈次第。各一法門結集取此。以為長行。非此頌前也。然此中。長行與偈。有多不同。謂偈字則定。長行多少不同。而長行則約天得法。偈中即是歎佛。此必然也。若二文互望。或因果之殊。或體用有別。或互相影略。或難易更陳。或法喻不同。或能所遞舉。故傳授者。善消息之。二文相映。於義易了。
  二正說。
  佛身普徧諸大會(至)為救世間而出現。
  初二句。即前所徧法界虗空。兼明能徧佛身。則十身皆徧。無窮盡者。一出現無盡。若高山之出雲。二非滅盡法。猶虗空之常住。次句寂靜也。由無性故。不可取。為一異俱不俱等。後句方便。合二為力。此偈是說者自法。故不結天名。下並準知。
  如來法王出世間(至)此自在名之所證。
  初句。是上自在。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故。次句觀也。第三句普也。後句結法。屬人為他說故。然其結名義同法門。恐繁不配。他皆倣此。
  佛不思議離分別(至)如是淨眼能觀見。
  初句。無功用也。不思議是標。離分別是釋。次句。即不生等相即生等。無即不義。第三句。即行也。長行約要先知法無生。方得成無功用。偈則要無分別。方能見法無生。內證與外用同時。所以二文前後。
  如來智慧無邊際(至)大慧入此深安住。
  初句明廣。次句明深。即上智慧海也。第三句自見法實故。能令物不迷事理。
  如來功德不思議(至)不動自在天能見。
  初句。方便定也。次二句。與安樂也。
  眾生癡闇常迷覆(至)妙眼能知此方便。
  初句。即前癡闇。謂長迷妄境。鎮覆真心也。次句。令觀寂靜。次句因滅無明。則得熾然三菩提。明是前滅義。
  如來清淨妙色身(至)善思惟天所觀察。
  初二句。即善入無邊境。無邊境。即所應處也。無有比善也。次句無性者。感而應故。無依者。思念寂故。由此能令物不造業。
  如來音聲無限礙(至)此樂智天之解脫。
  初二句。即普往十方說法。次一句。即不動無依。
  寂靜解脫天人主(至)此無礙法嚴幢見。
  初句。即入寂靜境。次二句。即普現光明。
  佛於無邊大劫海(至)名稱光天悟斯法。
  初十一字。即無邊境。為所緣求菩提。即自所悟處。次句。既緣其境。必起通化。前文略耳。
  △二廣果天二。初長行得法。
  復次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至)說法斷疑解脫門。
  普觀等者。此應根授法。明於不知根說法。無果障中得解脫也。斷疑生信。說法果故。謂觀機識病。稱根說法。藥病無謬故。疑除疾愈。
  淨莊嚴海天王得隨憶念令見佛解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