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有無量廣果天王。
  即第四禪。第三天於異生善果此最廣故。所有功德。勝下三故。
  △二列名結數。
  所謂愛樂法光明幢天王(至)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莫不皆以寂靜之法而為宮殿安住其中。
  此天。離八災患。世中最寂。今以實智。住本寂之宮。
  △五大自在天三。初標數辨類。
  無有無數大自在天王。
  梵云摩醯首羅。是也。於三千界最自在故。智論第二云。此天。有八臂三目。乘白牛。執白拂。一念之間。能知大千雨滴。下經同此。智論第一。過五淨居。有十住菩薩住所。亦詺淨居。號大自在天王。又三乘中。立此為淨土。是報身所居。約實但是第十地菩薩。攝報之果多作彼王耳。
  △二列名結數。
  所謂妙燄海天王(至)而為上首不可稱數。
  △三攝德圓滿。
  皆勤觀察無相之法所行平等。
  三千界頂。非無相不超。非離相求故。所行平等。然上釋名歎德。多從義便。以順類殊。若約實德。無不互有。皆可虗求。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六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七(入第二經)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第七稱揚讚德。亦是發起序。文中有三。初總結威儀住三。初結眾集。
  爾時如來道場眾海悉已雲集。
  數廣德深。故名眾海。起於自地集空道場。多數大身。重重無礙。雲之象也。又浮雲無心。龍吟則起。菩薩無住。佛現爰來。
  △二明異相。
  無邊品類周帀徧滿形色部從各各差別。
  不唯上列。故云品類無邊。旋環不空。故云周帀徧滿。大小等形。妍媸等色。部主徒從。各有區分。故云差別。
  △三結意同。
  隨所來方親近世尊一心瞻仰。
  隨所來方。參而不雜。皆得見佛。各對目前。其猶百川各全覩月。同無異念。故曰一心。諦矚欽承。瞻而且仰。不唯直覩丈六。乃徹見法界身雲。
  △第二總顯德行因緣者。以上列中。隨宜別歎。今方總顯德行齊均。又與下別。得法門以為總故。前同生眾中共集。善根亦是別故。又前共集。明主伴所由。今曾攝受。顯眷屬所以。影略其文。此文多勢。且分為三。初離障見淨。二受化根深。三德行圓備。初後是因。中一是緣。以因奪緣。大眾自見。以緣奪因。佛力令見。因緣和合。無定親疎故。因緣間說。又初段德行現深。後二因緣宿著。久攝今見。即緣成因。感應道交。故常居佛會。初離障見淨。
  此諸眾會已離一切煩惱心垢及其餘習。
  煩惱。即煩惱障也。心垢。即所知障也。此障翳心。迷所知故。言一切者。謂分別俱生。若種若現。言餘習者。二障氣分。麤重麤重。如畢陵上慢迦葉不安。今皆位極菩薩。智現情亡。證理達事。心鏡瑩淨。故云已離。若諸位圓融。一斷一切斷。亦通初位。
  摧重障山。
  通以喻顯。以能摧道。摧二障山。障體。堅厚崇聳如山。又別則智障菩提。惑障圓寂。通則俱障。及一切佛法。故名為重。
  見佛無礙。
  斷障果也。然有二義。一就能見以明無礙。由斷二礙。智明理顯。理顯故見法性身。智明故見佛智身。理智冥一。見無礙身。無礙亦即涅槃。二約所見明無礙者。具十無礙。已如上說。
  △二受化根深二。初總。
  如是皆以毗盧遮那如來(至)以四攝事而曾攝受。
  如是者。指前斷障之眾。劫海者。明攝時曠遠。言四攝者。即攝化之方。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是攝緣。與彼資持故。愛語。是攝體。正示損益故。利行是攝處。安住善處故。同事。謂釋疑。令彼決定故。
  △二別。
  一一佛所種善根時(至)令其安立一切智道。
  別示攝相。於中向言劫海曾攝。何所攝耶。謂一一佛所。何時攝耶。種善根時。將何法攝。謂種種方便。攝相云何。謂教化成熟。教化約始成。熟就終攝。意云何。令其定立一切智道。道者因也。唯為佛果。修佛因耳。
  △二德行圓備。前攝何益。令得圓故。於中。初辨因圓。文有五句。
  種無量善獲眾大福。
  已超七地。殊勝善根故。
  悉已入於方便願海。
  已超八地。大願滿故。
  所行之行具足清淨。
  已超十地。行滿障淨故。
  於出離道已能善出。
  前明德圓。此具出道。一道無量道。已超生死。不住涅槃。故云善出。
  常見於佛分明照了。
  結成見佛。謂德高十地。是以常見。非比量見。故日分明。不取色相名為照了。又塵毛剎海佛徧。重重有德斯覩。名分明照了。
  △二入果海。此一段文。望前是別。總具德中。別入果故。望後是總。四十眾中。解脫標故。今且屬前。文二。初乘因入果。
  以勝解力入於如來功德大海。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