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益二乘。
  又善男子假使東方(至)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二乘雖然不立忍名。亦能忍盡無生之理。方成果故。
  △三益菩薩。
  又善男子東方一世界(至)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約事如受於乳糜。約法謂餐上品寂滅之忍。得菩提故。淨名香積。與此大同。
  △二令見同益。
  善男子汝見我此十千童女(至)乃至人中充足人食。
  △三令其目驗。
  善男子且待須臾(至)隨其所須給施飲食悉使充足。
  △四謙己推勝。
  告善財言善男子(至)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南方有城名曰大興。
  起大精進故。
  彼有居士名曰明智。
  進足必假智目導故。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至)瞻仰無厭辭退而去。
  △第四明智居士。寄無屈撓行。文六。初依教趣求二。初依前修治。
  爾時善財童子(至)行彼福德道修彼福德種。
  △二趣求後友。
  漸次而行至大興城(至)增長如來十力光明。
  △二見敬諮問三。初見。
  爾時善財見彼居士在其城內市四衢道。
  見在四衢者。表處喧不撓無不通故。
  七寶臺上處無數寶(至)侍立瞻對承其教命。
  △二敬。
  爾時善財頂禮其足繞無量帀合掌而立。
  △三問。
  白言聖者我為利益(至)能為一切眾生作依止處。
  △三稱讚授法三。初歎發勝能。
  長者告言善哉善哉(至)稟善知識心無有誤失。
  △二示己所化。
  善男子汝見我此眾會人不(至)三菩提心生如來家。
  發心眷屬。生如來家者。同四住中生也。
  增長白法安住無量(至)悉能救護一切眾生。
  △三正示法界二。初舉名。
  善男子我得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
  財法無盡。蘊在虗空。隨意給施。故隨意出生福德藏。亦表見空無不備故。
  △二顯業用二。初略舉。
  凡有所須悉滿其願(至)乃至為說真實妙法。
  △二舉事現驗二。初見眾集。
  善男子且待須臾(至)各隨所欲而有求請。
  △二廣施財法二。初施財。
  爾時居士知眾普集(至)一切眾會普皆滿足。
  △二施法。
  然後復為說種種法。
  於食一施。令成八行。
  所謂為得美食而充足者(至)集福德行離貧窮行。
  初二行約施辨。餘六約食。食有五果。
  知諸法行。
  一知諸法即是慧命。
  成就法喜禪悅食行。
  二得喜悅者。即常安樂。
  修習具足諸相好行。
  三具相好。即是常色。
  增長成就難屈伏行。
  四即常力。
  善能了達無上食行。
  五即常辯。
  成就無盡大威德力降魔怨。
  六亦常力。與上常力為一果。
  為得好飲而充足者(至)諸佛如來上味之相。
  上味之相者。四牙皆有甘露泉故。
  為得車乘而充足者(至)既聞法已還歸本處。
  △四謙己推勝。
  爾時居士為善財童子(至)彼諸功德自在神力。
  △五指示後有。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師子宮。
  禪定無亂。如彼深宮處之。則所說決定。作用無畏。故以為名。
  彼有長者名法寶髻。
  綰攝眾亂。居心頂故。定含明智。加以寶名。以喻顯法。名法寶髻。
  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歡喜踊躍(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二(入第六十六經)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第五法寶髻長者。寄無癡亂行。文六。初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於明智居士(至)周徧推求寶髻長者。
  △二見敬諮問。
  見此長者在於市中。
  表處閙忘懷。亂中常定故。
  遽即往詣頂禮其足(至)我乘此道趣一切智。
  △三授己法界四。初執手相引。即授法方便。
  爾時長者執善財手將詣所居示其舍宅。
  顯加行智。歸正證故。
  △二示其所住。即正授法界。
  作如是言善男子且觀我家。
  △三正證法界二。初總。
  爾時善財見其舍宅(至)其宅廣博十層八門。
  如八角塔形。層門二事。各有三義。層別中解。門三義者。一通約所修之道。以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