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華嚴經文義記〔卷六〕
 唐 靈裕集記

  

  華嚴經文義記(卷第六)


  師子奮迅城童女彌多羅尼第十

  灌頂之土相。是自在起用無礙。故名□□□□。若實慧納受聖職。名曰童女。法名波若莊嚴法門也。恭敬心者。能求之念也。好樂等者。教頎之法也。就所順中。大乘者名總句。求諸已下名曰別也。就其別中。初兩句明護小乘心。次觀法二句明護煩惱心。至三世已下七句明依心起行。就其行中。三世一句。解了一句。決定一句。住無一句。此四句明依心生解。次不違一句。決定一句。住如一句。此三句明依解興行。滅一切妄想等一句。是住如之差別也。
  就自陳來意中。亦有三問三答。初明其體。次顯其名。境界者用也。就其用中。約唯總別二門。謂普門是總。所謂佛剎已下名別。就此別中。有一百一十七陀羅尼。就此一百一十七中。初之八門明信法差別。次功德陀羅尼已下十門明自行方便法。三從業陀羅尼已下有三十八門。明利他方便法。四從無礙實際陀羅尼已下有六門。明自行成就法。五從世門法陀羅尼已下有十八門。明利他成就法。六從分別佛身陀羅尼已下有三十七門。明自他行極大用自在無礙之義也。心如虗空者總也。餘句別也。謂入深一句。安住二句。具足三句。智慧四句。得無礙五句。住無礙六句。善能七句。行世間八句。善巧九句。於一切時十句。敢此十句中。初明解方便。第二句行方便。次四句明解成就。末後四句明行成就。

  救度國比丘善現第十一

  自此已下是第二大段明因漸行成。故堪為知識。就此段中。初十位明自分行成。故堪為知識。第二十階明他分方便行成。故堪為知識。凡自分者。正是十行之一位也。歡喜行之淨土。堪能濟物。名曰救度。出則以物濟世。名曰善現。法名隨順菩薩莊嚴法門也。正念思惟者。名曰總句。餘十一句名曰別也。地者猶地法也。行者心行心流者。心行從緣用在非一也。用而外照名曰智光。光之所照名曰性也。語法者明光照法性故。則成外業之用也。圓滿者正報法也。無間者依報法也。出家日近者。蓋是十行之初故也。就不知法中。初三句明法身體相用。次具妙三句明報身體相用。真金六句明應身體相用也。

  輪那國童子名釋天主第十二

  戒行清淨離此塵相。名曰釋天主。土名義未詳其致也。法名黶子算印。此外論為所求也。文殊教我者。明此三法皆是波若之別門。此即法體也。我因已下明一法一切法。即是相也。善男子已下明於用也。菩薩算數者。明出世數法也。知沙等者。廣明用相也。

  海住國優婆夷名自在第十三

  無慧之土寬而不動。名海住。忍欲結已緣所不壞。名曰自在。法名無盡功德藏莊嚴法門。故以一食之施。能飽及於塵眾也。直心一句。彌廣二句。笇數三句。淨法四句。智慧五句。分別六句。於三七句。出生八句。得大九句。斷三十句。此正是依心生解。乃至成行也。日能生長。月則除熱。山便高而集眾。海則寬而容寶。蓋以知識具此德故。故須廣求如海吞流也。龍王者。況於樂友受教心成。大寶山者。明教能生寶。故須愛也。次以善已下明知識之教。有利他之用也。此皆就教故。異前吞流也。菩提心者總也。餘之十四名曰別也。害敵兩心明無瞋也。慳幻諂貪。此之四句明無貪也。瞋怠無平四心差別。明無癡也。餘之四心。明三毒既除。即成行亦備也。慈者涅槃心。益者除暴心。無求欲者戒行究竟也。若直對貪瞋有方便畢竟四門以說者。則義亦無嫌也。
  就二十八同中。初句是總。餘者名別。又就別中。初之九同辨於同因。次境界已下十三句明同體亦極。就同體中。初之六同論於解具。次精進七同就行以彰同體。又此二門各有方便成熟二門之別也。次同清淨業不違已下五同。明三業自在。以成同果也。功德藏者總也。如隨意已下別也。就其別中。一令物發願。二除苦。次四句能令眾生解行兩成。集亦斯斷也。

  大興城長者甘露頂第十四

  精進之土熾燃無崖。名曰大興城。進退合儀名曰長者。無盡之旨納在心首名甘露頂。法名如意藏功德法門。思惟故觀察。觀故往趣。趣故能登。登故攝受。攝故能盡。盡故度竟。度故清淨。清淨故遍觀。遍觀故心從法轉。心從法轉故一顯常。顯成教證兩智。就到淨土境界中。初明周遍推求長者法身。次樂求已下廣明推求之行。廣明中。初二句明樂求之心由習而生。二於善知識已下七句。廣明所生行相不同。三雖不由他已下九句。明於善財知行出自本。而相從始發。故須習近也。九句者。不由一句。淨脩二。增長三。成就四。滿足五。大悲六。一切智七。普賢八。如來九也。

  師子重閣城長者法寶周羅第十五

  離癡亂之土決定勝出。名師子重閣。定合深旨名曰法寶。長者之名不異前釋。法名滿足大願也。九功德藏者。亦唯總別之二門也。開彼者。法來從心也。觀彼者。即心而成照也。圓淨者。有垢皆盡。攝彼者。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