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首攝諸德故。偏舉賢名。天台宗此品立圓頓止觀。云此菩薩聞圓法。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以圓功德而自莊嚴。以圓力用建立眾生。今宗即圓法。意趣有五。一信即起圓信。二行。三位。四德。五用。皆以圓融貫之。以此信位圓住行向地等覺五位功德。所謂因該果海。其實諸位皆依此信建立故。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無濁亂清淨行大功德已。欲顯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問賢首菩薩曰。
  我今已為諸菩薩  說佛往修清淨行  仁亦當於此會中  演暢修行勝功德
  此標文殊問意。乃經家敘置。結前生後之辭也。菩提心功德。文含始終。約終則顯示信滿菩提心殊勝功德廣具五位。因行盡故。約始但於生死誓證菩提萬行攸依。故今顯示。我今已為下一偈正顯發起。
  爾時賢首菩薩以偈答曰。
  善哉仁者應諦聽  彼諸功德不可量  我今隨力說少分  猶如大海一滴水
  第二爾時賢首下廣說。初標舉。次善哉仁者下正顯偈頌。初有四偈。謙讚許說。初一偈標章。
  若有菩薩初發心  誓求當證佛菩提  彼之功德無邊際  不可稱量無與等  何況無量無邊劫  具修地度諸功德  十方一切諸如來  悉共稱揚不能盡  如是無邊大功德  我今於中說少分  譬如鳥足所履空  亦如大地一微塵
  此下正說文中。先三偈開章。以發心之德。況出修行巧顯深廣。於中初一偈舉發心章。次一偈況出修行章。後偈許說分齊。問此初發心與十住初發心住及發心功德品何別。答此中發心。該於初後取其威德。乃是信終。取其為本。乃在初發。故十住初發。乃是此中成彼初發。此正是發起之發。義兼發開。彼是開發之發。義兼發起。其發心品正顯十住初心之功德耳。問此信既是初信。何得乃具後諸行位及普賢德耶。答古德釋此略有二門。一行布次第門。二圓融通攝門。行布者謂從微至著。從淺至深。次第相乘。以階彼岸。如瓔珞仁王起信瑜伽等說。二圓融者。謂一位具足一切位等。如此經說。亦如大品等中。一行具一切行故。此中有二門。一緣起相由門。二法界融攝門。此經之中。依緣起門義故行位相收。總有四說。一或始具終。如此門中具一切行位普賢德海者是也。二或終具始。並在十地位後。如下十定十通等說。或諸位齊收。並在十住等一一位中各收一切。悉至究竟皆成佛故。如下文十住十行等說。或諸位皆泯。行德顯然。如離世間品說。上約緣起相由門說。二法界融攝門者。謂此諸位及所修行皆不離普賢無盡法界。然此法界圓融無限。隨在一位即具一切。今在信門收無不盡。下諸位中皆具一切者並準此釋。此經縱有行布。亦是圓融。
  菩薩發意求菩提  非是無因無有緣  於佛法僧生淨信  以是而生廣大心  不求五欲及王位  富饒自樂大名稱  但為永滅眾生苦  利益世間而發心  常欲利樂諸眾生  莊嚴國土供養佛  受持正法修諸智  證菩提故而發心  深心信解常清淨  恭敬尊重一切佛  於法及僧亦如是  至誠供養而發心  深信於佛及佛法  亦信佛子所行道  及信無上大菩提  菩薩以是初發心
  此下正明發心修行勝德。文有三百四十六偈半。分為五段。初發心行相。二略示勝能。三所具行位。四無方大用。五喻說玄旨。今初。菩薩發意求菩提下五偈明發心行相。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法  斷除疑網出愛眾  開示涅槃無上道  信無垢濁心清淨  滅除憍慢恭敬本  亦為法藏第一財  為清淨手受眾行  信能惠施心無恡  信能歡喜入佛法  信能增長智功德  信能必到如來地  信令諸根淨明利  信力堅固無能壞  信能永滅煩惱本  信能專向佛功德  信于境界無所著  遠離諸難得無難  信能超出眾魔路  示現無上解脫道  信為功德不壞種  信能生長菩提樹  信能增益最勝智  信能示現一切佛  是故依行說次第  信樂最勝甚難得  譬如一切世間中  而有隨意妙寶珠
  二信為道元下略示勝能有七偈。
  若常信奉于諸佛  則能持戒修學處  若常持戒修學處  則能具足諸功德  戒能開發菩提本  學是勤修功德地  於戒及學常順行  一切如來所稱美  若常信奉於諸佛  則能興集大供養  若能興集大供養  彼人信佛不思議  若常信奉於尊法  則聞佛法無厭足  若聞佛法無厭足  彼人信法不思議  若常信奉清淨僧  則得信心不退轉  若得信心不退轉  彼人信力無能動  若得信力無能動  則得諸根淨明利  若得諸根淨明利  則能遠離惡知識  若能遠離惡知識  則得親近善知識  若得親近善知識  則能修習廣大善  若能修習廣大善  彼人成就大因力  若人成就大因力  則得殊勝決定解  若得殊勝決定解  則為諸佛所護念
  此下廣明信中所具行位。有五十偈半。至菩薩眾亦然止。通攝三賢十地行德。今且先明所具行。次明所具位。今具行中有八偈半。先五偈明信三寶以成行。次若信力無能動下三偈半。明成展轉行。展轉依前功□於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