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應如是知。
  第三大海潛益喻。喻佛體均益生智。即雙釋前依及出生義。謂與眾生心同體故。義曰潛流。穿鑿自心得佛智時。即是見他佛智。是曰依之出生。又由同體。令外佛加持。資其念力。亦是流入。
  復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四寶珠。具無量德。能生海內一切珍寶。若大海中無此寶珠。乃至一寶亦不可得。何等為四。一名積集寶。二名無盡藏。三名遠離熾然。四名具足莊嚴。佛子。此四寶珠。一切凡夫諸龍神等悉不得見。何以故。娑竭龍王以此寶珠端嚴方正。置於宮中深密處故。
  第四大寶出生喻。喻佛用興體密智。釋上能生。以何義故而能生耶。具四寶故。喻中有三。初總明出處體用。次徵列寶名。後結其深勝。合三同喻。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大智慧海亦復如是。於中有四大智寶珠。具足無量福智功德。由此能生一切眾生聲聞獨覺學無學位。及諸菩薩智慧之寶。何等為四。所謂無染著巧方便大智慧寶。善分別有為無為法大智慧寶。分別說無量法而不壞法性大智慧寶。知時非時未曾誤失大智慧寶。
  列名中四智寶。約四智菩提。一大圓鏡智。以離諸分別。名無染著。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界。名巧方便。二平等性智。觀一切法若為無為自他平等。名善分別。三妙觀察智。此智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故說無量法而不壞法性。無量法者。即攝觀無量總持定門等。而言說者。雨大法雨斷一切疑故。四即成所作智。知機知時。作所應作故。
  若諸如來大智海中無此四寶。有一眾生得入大乘終無是處。此四智寶薄福眾生所不能見。何以故。置於如來深密藏故。
  三合前深勝。於中先明用勝體深。此中用勝喻在總中。此中體深同法華髻中明珠不妄與人。然約不智不及。故稱密藏。不全同喻。故涅槃中明有密語而無密藏。
  此四智寶平均正直。端潔妙好。普能利益諸菩薩眾。令其悉得智慧光明。佛子。是為如來心第四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次明體勝用深。平等正直即平等性智。大慈悲等恒共相應。故曰平等。一味相續。名為正直。二端潔即大圓鏡智。端者純淨圓德現種依持故。潔者性相清淨離諸雜染故。三妙好即妙觀察智。四普能利益即成所作智。此約別配。今以四智圓融。故四德亦該四寶。況四智乃十中之一。則永異餘宗。
  復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四熾然光明大寶布在其底。性極猛熱。常能飲縮百川所注無量大水。是故大海無有增減。何等為四一名日藏。二名離潤。三名火燄光。四名盡無餘。佛子。若大海中無此四寶。從四天下乃至有頂。其中所有悉被漂沒。佛子。此日藏大寶光明。照觸海水悉變為乳。離潤大寶光明照觸其乳悉變為酪。火燄光大寶光明照觸其酪悉變為酥。盡無餘大寶光明照觸其酥變成醍醐。如火熾然悉盡無餘。
  第五珠消海水喻。喻佛滅惑成德智。由有前智。無智不生。由有此智。無惑不斷。又前則橫具四智。此則豎具四智。皆是釋前為依之義。喻中二。先總明體用。後佛子此日藏下別顯用相。此為極教了說。而起世婆沙等說。阿毗地獄在下。火氣上吞。銷鑠海水。蓋是少分方便之說。而俗典云以沃焦石消海水者。或測度而知。或見寶不辯。謂之石耳。又云注尾閭壑者。但見其消以名之耳。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大智慧海亦復如是。有四種大智慧寶具足無量威德光明。此智寶光觸諸菩薩乃至令得如來大智。何等為四。所謂滅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寶。除一切法愛大智慧寶。慧光普照大智慧寶。與如來平等無邊無功用大智慧寶。
  合中亦二先合。總明體用。
  佛子。諸菩薩修集一切助道法時起無量散善波浪。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不能壞。如來以滅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捨一切散善波浪。持心一境住於三昧。又以除一切法愛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捨離三昧味著起廣大神通。又以慧光普照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捨所起廣大神通。住大明功用行。又以與如來平等無邊無功用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捨所起大明功用行乃至得如來平等地。息一切功用令無有餘。佛子。若無如來此四智寶大光照觸。乃至有一菩薩得如來地無有是處。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五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後合別顯用相。然此四智。古有別配。今標其所成。即是四定。約能成智應別立名。豎配諸位尤異昔解。謂佛以即事而真智。治於地前。成初四地。令得賢首定。以此三昧。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故。前三地為世。四地為出世。既了即事而真。則即散而定。二以即體之用智。治四地未能起用。令得五地入俗。成集福德王定。三以平等無相智。治五地。雖能隨俗。未得平等。令得六七地般若大光功用後邊成光明定。四以平等無功用智。治七地功用。令入八地。乃至佛果。得首楞嚴定。所作究竟故。果既具四。因亦通修。且約相顯為此豎配。不可偏局。
  復次佛子。如從水際。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其中所有大千國土。欲色無色眾生之處。莫不皆依虗空而起虗空而住。何以故。虗空普徧故。雖彼虗空普容三界而無分別。佛子。如來智慧亦復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