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說佛剎眾會中悉現其身。
  三明現自在。謂不動而徧。猶月入百川。
  上明器世間竟。
  佛子。此菩薩隨諸眾生身心信解種種差別。於彼佛國眾會之中而現其身。
  第二明眾生世間自行。謂隨感能調伏眾生自在故。於中三。初總明感應。
  所謂於沙門眾中示沙門形。婆羅門眾中示婆羅門形。剎利眾中示剎利形。如是毗舍眾首陀眾居士眾四天王眾三十三天眾夜摩天眾兜率陀天眾化樂天眾他化自在天眾魔眾梵眾乃至阿迦尼吒天眾中。各隨其類而為現形。
  二所謂下別顯感應。於中顯化生行。有二自在。一化同物身。沙門中現沙門形等故。即身自同事。
  又應以聲聞身得度者現聲聞形。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現辟支佛形。應以菩薩身得度者現菩薩形。應以如來身得度者現如來身。
  二化應物心以身不必同其所化。即心自同事。故論云彼行化眾生。身心自同事。
  佛子。菩薩如是於一切不可說佛國土中。隨諸眾生信樂差別。如是如是而為現身。
  三總結感應。如是如是等。現類眾多故。若身若心無偏頓應。故論結云自身心等分示現故。
  上明眾生世間竟。
  佛子。此菩薩遠離一切身想分別。住於平等。
  第三明智正覺世間自在行。遠公云若就行境應名二諦自在行。今就行體名智正覺。智於二諦正覺無礙故名自在。今更一釋。以所知十身皆是毗盧遮那正覺之體。亦得從境名智正覺。能令相作亦自在故。文中二。初明第一義智。後此菩薩下明世諦智。今初上句離妄。下句住實。由自身他身不分別故。住於平等。不分別言非唯照同一性。亦乃能所照亡。論此不同二乘。第一義智示現者以彼不得法空。不能即俗而真非一異故。
  此菩薩知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虗空身。
  二明俗諦智有三。一總知十身。二此菩薩下令十身相作顯通自在。三此菩薩知眾生身下別顯知相彰智自在。今初。十身論攝為三。初三染分。次六淨分。後一不二分。皆言分者同一大緣起法界分為十故。即染分依他淨分依他同依一實故。染分中三者初是眾生世間。次國土世間。業報身者彼二生因。謂業煩惱。經略煩惱。故論具之。而云報者業能招報。從果立名。然國土身合通於淨。且從一類以判為染。次六總以三乘為淨分。於中前四是人。菩薩及佛但因果之異。次一是能證智。後一是所證法。故論云此二乘隨何智隨何法彼淨顯示。謂因法智殊。顯三乘別。後虗空身是不二分者通為二依。非染淨故。觀下別顯多約事空。義兼於理。
  此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眾生身作自身。亦作國土身業報身乃至虗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國土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業報身乃至虗空身。又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業報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虗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自身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虗空身。
  第二十身相作。皆先明相作所由。由隨機故。文中二。一別顯相作。略有四翻。云何法智虗空得為自身。入法智中自然應現自己身故。令於虗空忽見自身。故名為作。餘作亦爾。
  隨諸眾生所樂不同。則於此身現如是形。
  二總結例餘。上但舉四翻。理應具十成一百身。然自身即是菩薩。若將自望菩薩別則有一百一十身。故云則如是現。所以相作得無礙者。廣如懸談。今文略有三意。一由證即事第一義故。事無理外之事。事隨理而融通故。二緣起相由故。三業用自在故。
  上十身相作。
  下別顯知相。
  此菩薩知眾生集業身報身煩惱身色身無色身。
  第三別顯知相。十身為八。三乘身合故。即有八段。初眾生身有五相。初三業生煩惱妄想染差別。此約總明三界。後二約上二界。即就報別開。若總開三界五趣。則具十矣。
  又知國土身小相大相無量相染相淨相廣相倒住相正住相普入相方網差別相。
  二國土身具有十相。前八一四相。後二真實義相。前中初三分齊相。即小中大千。次二染淨差別。次廣即寬陿差別。此略無陿。次二依住差別。真實一重頓入名為普入。十方交絡名為方網。又重重現故。多同初地。
  知業報身假名差別。知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假名差別。
  三四二段共有四身。皆云假名差別者但有自相同相差別。假名分別。實無我人。餘亦假名偏語此四者。業因尚假。苦果可知。聖人尚假況於凡類。又三乘聖人方能知假。佛德超絕不得云假。
  知如來身有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
  五知佛身自有十相。餘之九身既是佛身。一一有此則已成百。若更相作則重重無盡。菩提身者示成正覺故。二願生兜率故。三所有佛應化故。揀異猨猴鹿馬等化。故云應化。即王宮生身。四自身。舍利住持故。上四於三身中皆化身攝。五所有實報身。無邊相海等揀。三十二相等故云實報。即三中報身。六所有光明攝伏眾生故云威勢。即通報化。七意生身者。論云所有同異。世出世間心得自在解脫故者謂意俱生。即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