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句失道。故遠第一義樂。後三句失滅。故具足諸苦。初中外道計我故云諸蘊不求出離。徧計六根。起四顛倒。故云顛倒行。後三中。一四大乖違苦。謂生老病死苦。二五陰隨逐苦。三怨賊六受無量謂苦。外道著我。故不能得出。後治中上由計我故處處生著。唯大涅槃是無著處。菩薩教之觀過。知其實性。人法皆空故云最勝無著處無上涅槃。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其心狹劣。不行最上一切智道。雖欲出離。但樂聲聞辟支佛乘。我當令住廣大佛法廣大智慧。
  二化同法小乘。初起過中有三。初不求大因過。利生懈怠為狹。佛法無邊退沒不證為劣。二不行下不願大果過。三雖欲下明修行過。不定聚眾生。實有大乘出離之法。而修小乘。後治中廣大佛法。即諸度萬行。登地已上名為廣大。皆佛因法。智慧通因果。翻前狹劣。總名廣大。
  佛子。菩薩如是護持於戒。善能增長慈悲之心。
  第二結成攝生之戒。護持於戒。即前律儀。及攝善法故。能增長慈悲之心即益生戒。
  上相地竟。
  下地果。
  佛子。菩薩住此離垢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如是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第二位果。唯無發趣。三果同前。皆勝初地。初調柔果有三。謂法喻合。法中有三。初見佛為鍊行緣。
  於諸佛所。以廣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後於諸佛下明能鍊行。於中先供佛。
  於諸佛所以尊重心。復更受行十善道法。隨其所受。乃至菩提終不忘失。
  後於諸佛下受法更受十善。即學佛十善也。是戒地故。
  是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淨滿足。
  三是菩薩下所鍊淨中。對前勝中。以離慳嫉破戒二種垢故。
  譬如真金置礬石中如法鍊已。離一切垢轉復明淨。菩薩住此離垢地亦復如是。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淨滿足。
  二喻中。前初地菩薩戒未淨。故施亦未淨。今離二垢。說名離故。初地金但火鍊以除外垢。今此置礬石中。兼內淨體明。云一切淨。法合可知。
  佛子。此菩薩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波羅蜜中持戒偏多。餘非不行但隨力隨分。
  二別地行中以離語四過故愛語偏多。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二離垢地。
  三總結地。
  菩薩住此地。多作轉輪聖王。為大法主具足七寶有自在力。
  二菩薩住此下攝報果。先明在家。後若欲下出家。在家中二。先上勝身即金輪王。
  能除一切眾生慳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為大施主周給無盡。布施愛語利益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又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
  後能除下明上勝果。
  是菩薩若欲捨家於佛法中勤行精進。便能捨家妻子五欲。既出家已。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千三昧。得見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動千世界。乃至能示現千身。於一一身能示現千菩薩以為眷屬。
  二出家攝報果。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三若以菩薩下願智果。並如初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質直柔軟及堪能  調伏寂靜與純善  速出生死廣大意  以此十心入二地
  第三重頌中有十五偈。分三。初十頌行位。於中有四。初一頌頌十種心。
  住此成就戒功德  遠離殺生不惱害  亦離偷盜及邪婬  妄惡乖離無義語  不貪財物常慈愍  正道直心無諂偽  離險捨慢極調柔  依教而行不放逸
  二有二偈頌攝律儀戒。
  地獄畜生受眾苦  餓鬼燒然出猛燄  一切皆由罪所致  我當離彼住實法  人中隨意得受生  乃至頂天禪定樂  獨覺聲聞佛乘道  皆因十善而成就  如是思惟不放逸  自持淨戒教他護
  二有二偈半頌攝善法戒。
  復見羣生受眾苦  轉更增益大悲心  凡愚邪智不正解  常懈忿恨多諍訟  貪求境界無足期  我應令彼除三毒  愚癡大闇所纏覆  入大險道邪見網  生死籠檻怨所拘  我應令彼摧魔賊  四流漂蕩心沒溺  三界焚如苦無量  計蘊為宅我在中  為欲度彼勤行道  設求出離心下劣  捨於最上佛智慧  我欲令彼住大乘  發勤精進無厭足
  四有四偈半頌攝眾生戒。
  菩薩住此集功德  見無量佛咸供養  億劫修治善更明  如以好藥鍊真金  佛子住此作輪王  普化眾生行十善  所有善法皆修習  為成十力救於世  欲捨王位及財寶  即棄居家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