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得徹了。謂之盡性。見徹了能用得謂之命。我故曰命用也。
  師飯畢說。晉肇法師。得罪於姚興。興欲殺之。肇乞假七日。作一書名寶藏論訖。將死時。說偈曰。四大原非有。五蘊本來空。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又有一禪者。盜入室問有寶否。禪曰有。盜曰。將寶來。禪一喝。盜斬其首。師問。此二人誰有受用。某曰。死不作偈者有受用。師問曰。如何見得。不作偈者有受用。某曰。不涉廉纖。師曰。後禪不獨熟養。渠亦用得了。
  師說。把手牽他入不得。惟人自肯乃方親。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師說。道要知得。知得又要行得。行得又要證得。證得又要忘得。忘得方纔用得。不知道者。一遇些小患難。即不能做主張。便垂首喪氣。知道者值此。必有解脫之機。決不為患難綁縛。知又有淺深。有誠明而知者。有明誠而知者。誠明而知。得力終大。明誠而知。得力終弱。
  師說。學道先要沒偷心。
  師又說偈曰。伏羲畫卦若有成。伏羲有死而無生。伏羲畫卦若不成。伏羲無實而有名。惟其成與不成故。成成不成虗而靈。
  師問。喜怒哀樂未發時。有我無我。若說無我。則成斷滅。故未發不是死物。但未發不昧已發。始謂之中。已發不昧未發。始謂之和。
  師說。易顯道神德行。道至微者也。德行至麤者也。如能通易。則至微者我可以顯之。至麤者。我可以神之。易豈可不讀乎。不讀易。則學問不通方。
  師言。唯識界法。喻參合。理自曉然。其經文中。道理隨自家活變。發揮及舖敘。節奏亦自活變。前來所迷生起之由如此。伏歸元真亦如此。文章馳騁。也要活變。莫局死格。
  師見某執筆。隨問隨說隨抄。因謂之曰。不必抄說。你既在這裏。與我相逢只要查考身心。有個下落處便了。

  示吳居士

  佛生七日。母即生忉利天。及佛出家得道。將欲普度眾生。既而思之。我母未度。先度眾生。此非後母而先人乎。於是即昇忉利天。為母說法。母聞佛說。亦心開得道。由是而觀。則生事死葬之孝。以為人子之孝。止於此而已。恐非天下之達道也。以至孝言之。而為人子者。能如佛為母說法。母亦得道。如是之孝。方為至孝耳。故曰。以形孝者情也。以理孝者性也。情乃有我而昧者也。性乃無我而靈者也。有我則不虗。不虗則不靈明。無我則虗而靈明矣。故以不虗不靈者行孝。孝終不達。以虗而靈者行孝。謂孝不達。未之有也。今吳居士。有志敬事旃檀瑞像。必欲母之終將聞法。心開得道。此亦佛之心也。雖然。佛為眾生。立孝為宗。宗立則天下有所主。有所主耳目不二。耳目不二。則心不待別而自一矣。心一則有我而昧者日消。無我而靈者日長矣。

  一合理相

  自須菩提至是名微塵眾。總七十九字。此七十九字。千轉萬變。低昂浮沉。隨問隨答。勢如轉萬鈞之石於千仞之溪。雖若泰山之重而實輕如鴻毛也。泰山之重喻眾生一合相執。鴻毛之輕喻聖人般若之利。次段自世尊至貪著其事。總七十一字。此七十一字。不過以多碎相破一合相耳。前段不過以一合相破多碎相耳。何謂多碎相破一合相。以多碎相觀一合相。則一合相不待觀空而後空也。何謂一合相破多碎相。以一合相破多碎相。亦不待觀空而後空也。嗟乎。眾生計六尺之軀堅於須彌。所以死生榮辱。不召而至也。如知一合相可以破多碎相。多碎相破一合相。則一合相與多碎相。未甞有也。何須種種方便權巧而力破之。雖然。身執既重。不藉方便。孰是天生彌勒。自然釋迦。

  破地獄偈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此偈總二十字。而四聖六凡。十法界。依正二報。靡不括盡矣。第世人心識粗浮。誦而不知其義。義既不知。則所謂破地獄。破餓鬼。破畜生。破人。破修羅。破天。破聲聞。破緣覺。破菩薩。破佛。一破齊破。此佛說偈之意也。或曰。六凡破之。可也。四聖。何故亦破之耶。對曰。子不達惟心之旨。如一達惟心。方知四聖六凡。十界法依正二報。皆情之變也。如六道中。三途皆惡情也。人修羅天。此三者皆善情也。聲聞緣覺菩薩佛。皆淨情也。非染情也。由是觀之。則天與人修羅。雖勝於三塗。然皆善染情之變也。故曰。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真常即惟心也。嗚呼。惟心之用。聖人與眾人。諸佛與眾生。皆未甞不圓滿者也。但眾人與眾生。日用而不知。聖人與諸佛。日用而不昧。此所以有四聖六凡之別也。人為萬物之靈。四聖六凡之前者不能知。則四聖六凡之變。吾不能作主矣。既不能作主。則被凡聖境界轉我。我不能轉凡聖境界也。西源居士。如達此意。則滿偈道人。自然形雖木偶。心未甞不通悟也。何以故。一念不生。夫婦無二法身故也。
  又曰。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故父子夫妻。如存者開悟。亡者亦心安。亡者開悟。存者亦心安。此道理如此。奈世人見迹而不明理。所以存亡。便作兩橛看也。
  萬曆丙申。紫栢尊者挂錫余誡閒堂。偶閱普門品。至受苦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