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三千。謂有念時。念息三千泯。謂無念時。行者真發菩提心者。當於起念時。了不可得。念息時。洞照十虗。所以這一節經。最初不過迷了真心有妄心。因有妄心。即有根塵。因有根塵。即有疆界。因有疆界。便不能互用靈通。此就迷上說。若離暗離明。既無見體。難道就沒了見。若沒了見。即是木偶人也。葢因明暗而有見者。應物之識也。離明暗而有見者真心之照也。此箇關頭。正是迷悟根本。悟得來。應物之識。即是真見。悟不來。真心之照。即是應物之識。却不是兩件。因迷悟斯有二致耳。一根如是。諸根亦然。真心發照。則不托於前塵而起。起不托塵。此是離物獨立而照。獨立則心外無法。心外無法。不知又喚恁麼作根塵。故雲門云。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雲門此意。即是經云。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閒。諸變化相。如湯消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器世閒是無情。眾生是有情。如何眾生悟了道。一切無情器世閒。亦化成無上知覺。此箇竅子。不知在何處。尋得這箇竅子著。說無情器界成佛亦可。說有情眾生不成佛亦可。所謂拈頭作尾。喚尾作頭。權衡在手。褎貶由誰。到這裡。說無六根。而有見聞亦可。有六根而無見聞亦可。上來雲門的話頭。有照處。便有用。在經旨直饒會得。只是一箇照。用處又存乎其人。六根互用也不甚奇特。會得從緣薦得相應捷之句。即便受用得來也。此節經雖由真起妄。會妄歸真。發許多作用。不過自家日用尋常事耳。以迷者謂之奇特。又古德云。靈光獨耀。逈脫根塵。這等說話。只好為未發心的人說。若少有見的。聞此定然鼻笑不已。既謂之靈光。是活漉漉地。說恁麼逈脫不逈脫。且他本無畔岸。這個軀殼子。不過三五尺長。以三五尺長。置之無畔岸之中。且道是逈脫不逈脫。若道不逈脫。六尺軀殼子。安能籠罩得無畔岸的靈光。若道逈脫。只今大眾。莫不在軀殼上作窩坐。這箇窩坐。雖只有五六尺長。若不是箇真正英靈男子。且慢莫提起。說他逈脫不逈脫。若然如是。畢竟怎麼樣好。三途一報五千劫。得出頭來是幾時。
  真心實不可以一體求。多體得。又不可以徧體知。亦不可以不徧測。離一離多。離徧不徧。所以又能一能多。能徧能不徧也。今阿難不悟真心。惟攀緣橫計。故如來知其病處。隨機付藥。究竟言之。了無實義。亦無定方。如難阿難云。若咸覺者。挃應無在。既挃一處。徧體多覺。斷無是理。如來就阿難計處難之。意者。挃一支而四支咸覺。則挃者亦知。不挃者亦知。則可言挃者無挃矣。何則以三支不挃有知。則一支挃者。可即無挃也。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一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二

    明 憨山德清 閱

  釋毗舍浮佛偈

  夫外堅濕暖動而觀之。則此身初非我有。外前境而觀之。則此心本無生處。外心境而觀之。則罪罪福福。皆本無主也。故曰假借四大以為身。如來大慈。豈欺我哉。
  宋黃庭堅。號山谷。有貴人以絹求山谷書自所作文。山谷笑曰。庭堅所作文烏足寶。惟寒山詩。乃沃火宅清涼之具。遂書與之。復囑之曰。寒山詩雖佳。然源從七佛偈流出。故山谷凡所行樂之地。書七佛偈最多。而七佛偈中。毗舍浮佛偈。尤為殊勝。所以然者。葢過去千佛。微此佛則莫能成其終。現在千佛。微此佛則莫能成其始。成始成終。實係此偈。是故讀誦書寫受持樂說。流布毗舍浮佛偈者。十方三世諸佛併其神力。現出廣長舌相。讚歎是人功德不少。毗舍浮佛。此言一切自在覺。嗚呼。一切自在覺。一切不自在障。初非異源。故曰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但諸佛善用其心。則無往而非自在。眾生不善用其心。則無往而非障礙。然此障礙。不從天降。不從地生。亦非人與。以其見有我身。則死生榮辱至矣。以其見有我心。則好惡煩惱至矣。夫死生榮辱好惡煩惱。皆以我身我心為本源。苟有勇猛丈夫。能直下拔其本。塞其源。則眾生之障礙。未始非諸佛之解脫也。八大人覺經曰。心為惡源。形為罪藪。予以是愈信山谷謂寒山詩。為沃火宅清涼之具。源從七佛偈流出。無欺焉。或問曰。枯惡源。空罪藪。有道乎。應之曰。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此半偈能讀而誦。誦而思。思而明。明而達。則惡源之枯不枯。罪藪之空不空。子自知之。非予口舌所能告也。
  夫心為惡源。形為罪藪。凡血氣之屬必有知。血氣非形乎。知非心乎。嗚呼。形之與心。莫知是何怪物。而毒眾生若此。人有言曰。修行本無他術。苟能柰何得自己身心便了。雖然柰何得自己身心。豈細故哉。是以聖人哀之。設大方便。使博地凡夫。即惡源而為慈悲之海。即罪藪而為功德之林。達形非形。了心非心。非形則形充八極而無累。非心則智周萬物而不勞。如是妙用。莫如毗舍浮佛頌也。毗舍浮佛。此言一切自在覺。此自在覺。烱然獨立。於眾生日用之中。初無障礙。然在諸佛便得自在受用。在眾生便成障礙。且道病根在甚麼處。咄。大地眾生成正覺。十方諸佛陷泥犁。
  夫患本無根。根於身心。所以顏子墮肢體黜聰明者。拔患根也。老子亦曰。我有大患。為我有身。我若無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