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業。則人道眾生發現。熏之以好勝詐力福業。則修羅道眾生發現。熏之以純十善業。兼修未到地定。則天道眾生發現。熏之以四諦之業。則聲聞眾生發現。熏之以十二還滅因緣。則緣覺眾生發現。熏之以三學六度之業。則菩薩眾生發現。熏之以無上菩提之業。則諸佛發現矣。由是觀之。自佛而下。九界眾生。雖世出世聖凡之不同。然皆未脫眾生之名。自九界已上。唯佛道中。始脫眾生之名耳。是以彌勒菩薩。懸知釋迦緣化將滿。繼佛位者。以己身當之。既將任佛職。深慮一切眾生。若不先以般若熏之。培其智種。則將來龍華位中。內無智種。雖外熏以無上法緣。終無益也。如地有種。外藉陽和之力熏之。則油然而各遂所生也。於是彌勒菩薩。乘悲願輪。托生婺州雙林之傅氏。現為居士身。廣化有情。時梁天鑑年閒也。然居士深知眾生得道因緣。唯耳目最要徑。而耳目中。又慮眾生識文字者少。聞法亦復不多。既而設為藏輪藏法。於中使一切眾生。若見若聞。若識字。不識字。以鼻齅之。以口舌讚之。以身觸之。以意慕之。毋論其有心無心。賢智與愚。借此六根熏習。植般若智種。作成佛因。嗚呼大士之心。可謂極深廣大矣(輪藏)。
  夫身不自身。因觸而身。所以身即觸也。身既即觸。反而推之。即知觸亦身也。身即觸。身不可得。觸即身。觸亦不可得。身觸既皆不可得矣。則識本無生。識本無生。即身之與觸。亦俱無生也。今有人於此。解路雖通。靈機尚昧。所以說時似悟。對境仍迷耳。是以知識依通。非佛知見。內瑩發光。真名大智。予以是知身之與觸。觸之與識。迷時成三。悟後一尚不得。何况於三。三一絕待。獨露常光。遇物即宗。不乖血脉。理事函葢。宗教同春。枝有短長。花心不二。但善用其心者。即觸途成觀。不善用者。觸事生迷也。
  不見可欲。則無所愛。故以志一氣。清明在躬。志氣如神。雖祿之以天下。窮至於匹夫。無所損益也。雖然愛不可以自洗。以聞道而洗之。故曰聞道者。靈臺常虗。虗則明。明則徹。徹則遠。遠則久。久則大。大則圓。圓則備。雖虗空之無際。萬物之廣多。天地之確隤。眾妙之所出。皆自道也。道乃如是。可不愛乎。眾人則不然。其所愛。不出於飲食男女之閒而已。悲夫。
  世儒每以知行合一為妙。殊不知曾子述夫子之意。則曰尊其所知。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由是而觀。先知而後行明矣。不知而行者。又烏足道。然知有解悟之知。有修行之知。有證極之知。故無解悟之知。則修行之知無本矣。無修行之知。則證極之知無道矣。又證極之知。為解悟修行之知之所歸宿也。
  知行合一之旨。可得聞乎。曰行時非知時。證時非行時。到此地位。不可以智知。所知不能及。知既不能及。行亦不能及。知行路窮。不唯神仙失其靜篤。管取羅漢遺其空醉矣。若然者。畢竟如何即是。回看雲樹杪。不覺月沉西。
  夫義非文而不詮。意非義而不得。旨非意而不冥。冥則無思。無思則同。同則無實。無實則無同。若然同而無待。異亦無待矣。譬如一指屈伸。伸喻同焉。屈喻異焉。故正伸時伸本無待。正屈時屈亦無待。雖然。且道離屈伸之外。全指在甚麼處。知此則可以言同異無待矣。
  精神不凝而思謂之揣摩。揣摩之患大矣。杜靈機而生見刺。故曰悟學廢於揣摩。
  夫身為榮辱巢穴。心為好惡根株。如根株不拔。巢穴未空。入山則怕虎兕。入水則怕蛟龍。夜行則怕鬼。入羣則怕眾。凡愚之怕智。短之怕長。低之怕高。近之怕遠。或可怕不怕。不可怕反怕。究其所由。有身則榮辱可以為巢穴。有心則憎愛可以為根株。能即身見空。則何空非身。即心了幻。則何幻非照。若然者。榮辱好惡。不唯可以為解脫之梯航。實乃真為大夜之燈燭。今有人事善知識而生怕。怕則神不安。神不安則恍惚起。恍惚起則心無所見。身無所主。終必因怕。至於遠離善知識。既遠離善知識。不期然而近惡知識矣。嗚呼。華嚴經有十種事。失佛法道。最初即於善知識。不生渴慕。方便親近。失佛法道。且善知識機緣。有多種不同。有以慈悲為佛事者。有以瞋怒為佛事者。有以和光同塵為佛事者。有以叱咤棒喝為佛事者。有以恭敬供養為佛事者。有以守約為佛事者。有以多聞為佛事者。有以超放為佛事者。有以莊重為佛事者。有以人見喜而為佛事者。有以人見怕而為佛事者。故曰。逆順皆方便。而世之人。循聲流轉。觸相取著。以為某善知識慈悲。某善知識貢高。某善知識有道心。某善知識太孤峻。此所謂孟八郎漢。皆作實法迴向。不免被他明眼人。鼻笑汝在。又有一等人事善知識。不以善知識見處為重。專以伺察善知識直達無心之過。摭為口實。向背地裡。對人說去。噫。若將生死為閒事。知識何須親近他。須把身心拋腦後。自然陸地長蓮華。
  凡學人沐浴。當生大慚愧。洞察所因。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聲。方可入水。葢般若者。一切諸佛之母。稱其母。則其子無論多寡。皆隨之矣。凡不明般若者。不能生大慚愧。不能洞察所因。何以故。以智鑒不明。不辨好醜故。何謂生大慚愧。當作是念。我此身垢濁不堪。而見地不徹。行業涼薄。享此淨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