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光。了了徐書經幾行。幽鳥一聲啼綠樹。東風吹散百花香。此偈余忘之矣。適萬縣福城庵。行行上人。詣吳請華嚴經。聞余書法華於金壇。於見素之墨光亭。特過信宿。燈下偶及此。予憬然。因再綴之以偈曰。萬縣吳門共一天。書經誰後復誰先。夜深偶舉陳公案。這段常光又現前。
  松陵丁慈音。言及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師拶之曰。如何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丁生惘然。師曰。汝問我。我為汝說。丁生唯然。師忽擊几一下。問丁生聞否。答曰聞。師曰。此非而生其心。又問丁生。汝聞時是有心聞。無心聞。答曰。無心聞。師曰。此非應無所住。既而師復說一偈曰。木魚打得頻。怕痛忽生瞋。汝若知痛處。禹門度金鱗(丁生名法鱗)。

  解易

  先天有常。則後天何始。後天有常。則先天何復。唯先天無常。而後天始開。唯後天無常。而先天可復也。如伏羲未畫之先。豈無易哉。然非伏羲畫之。則天下不知也。予讀蘇長公易解。乃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雖性情有殊。而無常則一也。何者。乾若有常。則終為乾矣。離自何始。坤若有常。則終為坤矣。坎自何生。故乾坤皆無常。而離坎生焉。至於一卦生八卦。一爻生六十四爻。不本於無常。則其生也窮矣。此就遠取諸物而言也。如近取諸身。則一身有四體。手與足也。總手與足而數之。不過二十指。就一指觀之。可屈可伸。若指有常。則屈伸之路塞矣。若屈伸有常。則指終不得復為指矣。吾以是知先天之易。初無有常。則後天之路不窮也。後天之易無常。而先天之途。本自通也。苟性若有常。情何從生。情若有常。性何從明。唯性無常。則道可為器也。唯情無常。則器可復為道也。聖人知其然。所以即情而復性。而不廢耳目之用。即性而攝情。而本無物我之累也。所以開物成務。多方變化。使天下沾其化。而情消性復者。如春陽之在萬物。物無不化也。如嚴冬之藏萬物。物無不復也。然易有理事焉。性情焉。卦爻焉。三者體同而名異。何哉。所在因時之稱謂異也。苟神而明之。理可以為事。事可以為理。則性與情。卦與爻。獨不可以相易乎哉。如易之數。爻情是也。如易之理。卦性是也。數明。則吉凶消長之機。在我而不在造物也。理通。則卷萬而藏一。雖鬼神之靈。陰陽之妙。亦莫吾陶鑄也。
  卦名大有。蓋一陰而居尊位。備有信順尚賢之三德。而羣陽心服。自歸之。故名大有也。唯初九。處遠而不能通五。故若有害也九二。位與五應。陽以柔通。三以陽居陽位。勢可以通天子。復有上九冥而援之。則其通上。豈不易哉。四則近五。而三又非強梁者。則專而附五矣。而五自知。柔不能獨立。得上九而附之。五既附上。又能容四與三二。乃本配專輔五。而不憚勞。可信也。以此觀之。初九雖則處遠。其陰被五之德厚矣。未有被其厚德。而不懷報者也。予以是知。一陰五陽。而陽服其信順尚賢之德。併甘心為其用也。不亦宜乎。
  我觀易之噬嗑。乃知人之情。若水火也。蓋水不至下。則不止也。火不至空。亦不止也。以下與空。水火之極也。如噬嗑之初九。惡六二之乘已也。怒而噬之。由膚而至鼻。而六二以至柔之德自持。以中正之道自安。恬不為介意。然終非初九之福也。故天道。損有餘而矜不足也。又六三之惡九四乘已也。亦怒而噬之。是不知九四六五。皆至堅而難噬者也。六三由是而力窮矣。然九四六五。不推六三之力窮。亦併力噬之。則六三也。欲敵之則力不勝。欲安之則心不甘。唯懷毒而已。然則六三之力窮。乃九四六五之福也。九四六五皆堅而難噬。則又六三之福也。而六三得福不知。唯懷毒焉。可謂愚而陋矣。若九四六五。果知六三之有毒。噬而能止。則九四六五。得福亦多矣。唯上九也。處噬之終。不知戒。而以噬為事。則處終者。凡噬之禍。並歸之矣。其荷校滅耳。不亦宜乎。嗚呼。唯君子玩象而得意。得意而知戒。持理而折情。情折而理充。理充而日造乎無我之域。故有犯而能容。容則大。大則無外。無外。則天地萬物皆可以範圍之。豈可當噬嗑時。我無術以禦之哉。
  夫井不自井。由人而井。故井雖不可改。而可夷也。然井不自夷。亦由人而夷。即此觀之。井夷不夷。井潔不潔。皆由人而已。井何預哉。故井無得喪。而人有往來。汔至則瓶入井而未得水。未繘則瓶得水而未出井。如繘而出井。則有功而無凶。未出井而羸其瓶。則有凶而無吉也。然皆存乎人。不由乎井。井唯應之而已。又卦不自卦。合六爻而後有卦。爻亦不自爻。分一卦而後有爻。然合六爻而為卦。則心在而情不存矣。分一卦而為六爻。則情在而心不存矣。夫情果有情哉。心果有心哉。但應物而有累。則謂之情。應物而無累。則謂之心。故情與心。名焉而已。若其實也。亦存乎其人耳。故曰。周流六虗。上下無常。無常者情也。六虗者爻也。爻乃虗位。忽吉忽凶。皆情之所致。故曰。吉凶以情遷。設一心不生。六虗不遊。則應物而累。與無累者全矣。全則謂之卦。卦則無我而靈者寓焉。爻則有我而昧者寓焉。心則又寓乎卦爻之閒。故可以統情性。統。通也。蓋善用其心。則情通而非有。性通而非無。故老龐曰。但願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