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一包金子也不認。畢竟尋著自己這一包方纔說是了。士云。倘渠尋著金珠時。便認了如何。師云。除非是渠欺心。要他的纔認。

  書問
  答德王

  客歲重蒙頒賜。垂念山衲。何以克當。又承下問。愧不能深慰聖懷。聊裁寸忱。諒大王已洞鑒之矣。山僧向欲上京請藏。特謁聖顏。面陳衷曲。余為南北眾友苦留。兼聞遼警。故中止耳。茲者蘊真來。重蒙慈賜。感荷無已。惟炷香佛前祈祝洪福萬安。壽固天地。道德彌高。等泰山之聳耀。見知朗豁。似滄海之淵深。位齊不退。心契真如。總法界以為家。視四生若親子。此即山僧之所禱也。蘊真回。先肅此啟。餘容面報。
  承問。生死到來。如何預知時至。此則不難。若能念念了達目前生滅。凡起一念。凡滅一念。俱要了知。則生死不待預期。自然瞞不得矣。故古人有言。死時應盡終須盡。坐脫立亡唬小兒。酪出乳中無別法。死而何苦欲先知。但時中不可差過也。二問。死後杳無踪跡者。譬如大王睡熟時。亦嘗做夢不。四體調適不動。與死何異。然則夢中所有善惡是非。苦樂得失了了不昧。豈盡無踪跡耶。但他人不見。以之為無。自己則未嘗無也。三問。善知識臨終有病者。此所謂異熟業也。夫知識秪此一生。則永出三界。所有曠劫積集業債。於此畢酧。不待再來也。如人遠去不返。所有陳債俱要索還。如不遠去。債主不急索。此必然之理矣。凡夫無病而有預知者有二種。一謂多生所積戒殺功成。二為報其現生無事真實。必非詐謀多事者能之也。四問。枯骨埋塟有吉凶者。教中所謂名言習氣也。諺曰。一人傳虗。萬人傳實。況人身四大。共稟五行。順則為吉。逆則為凶。豈特枯骨為然。架屋造船。皆有休咎分焉。五問。坐禪。開眼閉眼皆不論。祇要念念不昧。了了嘗知。自然寂不失炤。作得主宰。故曰。不論禪定解脫。祇要見性。此之謂也。六問。雜念紛飛。如何作觀。古人有言。以紛飛之心。窮彼紛飛之念。窮之無處。彼紛飛之念自然無矣。此乃還源之妙觀。非彼觀動觀靜觀彼觀此之可比也。七問。身中果有三魂七魄。不知有魂管尸骨不。此皆聖賢指凡夫。迷一真性。枉受輪迴。不了自心作一多解。故曰。原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如能獲悟。則一根若返源。六用成解脫。又云。尚非其一。何處有六。一六既非。三七何有。不可以迷為解。自起深疑也。八問。身中十二宮辰。此本玄門外道。執色身為自己者。作此說也。不聞老子云。吾有大患。為吾有身。若能了悟能依之色身不有。則所依之十二宮辰何在。亦不可執無有身落於斷見。何則。人人有法身常住。不生不滅。備之在我。終不繇他。儒云。未知生焉知死。又云。天開於子。地闢於丑。人生於寅。究之於未分已前。混沌已後。惟一虗空。何有十二宮辰。天地可譬人身。虗空可譬法身。迷成兩途。悟惟一致。所謂三魂七魄。十二宮辰。不可執其定有定無也。拙衲管見如此。惟大王鑒之於文字語言之前。自知曠劫已來。無有一物一名。可稱外有。直下孤明獨立。無物當情。縱橫去住。豈讓於佛。諒大王早見及此。為愍末世眾生。故作此問。發明向上大事。示彼苦海舟航。真菩薩之再來也。柰貧道智淺才疎。不能少副所問為慚爾。

  再答德王(此在初答)

  丙辰之秋。蘊真過訪於嘉禾之福城。備道大王歸向三寶。廣修福德。山僧已知非今世之事。皆繇曩劫修來。不則皆為富貴所迷。五欲所戀。罔知返本矣。今即此不忘之心。便是大王本來面目。自己主人公也。山僧特以拙刻。并書數語呈覽。諒大王亦已悉知。今者復蒙施金顧問。意欲辨明真偽。山僧讀之汗顏。未敢加答。然亦不敢違背聖意。但以平日所學所見者。少欵數辭。以慰來問。念佛不能開發聰慧者。第恐心不誠。誠則明矣。譬如水濁失鑒。清則毫髮不可昧也。然大王心志勇猛。直欲向洪波浩渺。白浪滔天處。奪驪龍之珠。截犀兕之角。故以明心見性為問耳。所言心性者。一身之主謂之心。心能變化謂之性。以心能成佛。心能成凡。心能造善。心能造惡。造善者則生天堂。造惡者則墮地獄。心起邪見。則落外道天魔。心修四諦十二緣。乃至六度萬行。則名三乘。若能圓見自心。則法界皆我自心。曾非他有。故謂之佛。以覺自心故也。昔者異見王欲滅佛法。宗勝往勸不能。波羅提救之。乘雲而至。時王愕然問曰。乘空之者是正是邪。提曰。我非邪正而來正。邪王心若正。我無邪正。王又問曰。何者是佛。提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提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提曰。今現在用。王自不見。王曰。於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提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波羅提即說偈曰。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徧現俱該法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王聞偈已。心即開悟。以是而推。則知大王從曩劫來。出生入死。不知其幾千萬也。而大王之佛性。未嘗有生滅去來。大王之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