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明抅賊破家。師曰。還要第二頓那。
  柳居士呈偈曰。是什麼。是什麼。對著家尊莫問爺。金不換金隨處使。從來常御白牛車。師覽畢問曰。且道趙州勘破婆子。甚麼處是勘破處。士曰。壁外葢茅屋。師曰。不是。更道。士曰。雷聲甚大。雨點全無。

  會稽雲門湛然澄禪師語錄卷第六
  會稽雲門湛然澄禪師語錄卷第七

    門人明凡 錄
    吳興丁元公山陰祁駿隹 編

  請示

  僧參。云。求和尚開示。師曰。菩薩初發心。便登正覺。汝發足處。早已開示。更教我說個甚麼。
  翰林王聚洲居士問曰。某亦嘗於楞嚴留心。頗有透處。但於一人發真歸元。十方世界悉皆消殞。未能痛快比如如來豈非發真歸元者乎。既發真已。世界何不消殞。若消殞。則大地眾生無立脚處。何更云如來與諸天人同在祗桓精舍而說法乎。若不消殞。則如來誠實之語。豈有不足信耶。師曰。如來且置。只如公於大明之下。驟然走入暗室之中。還能見有許多世界也無。曰若驟然走入。惟見暗黑。別無可見。師曰。若諸不入者。還見世界否。曰見。師曰。何以彼見而公獨不見乎。曰繇明入暗。暗生明滅。故惟見黑暗。而不見山河大地。彼不入者。明相宛然。故無不見耳。師曰。一人發真。例如一人入暗。與相類否。曰是正相類。師曰。如此。則何疑一人發真。而世界不消殞乎。又如十人同作一夢。間或一人獲醒。一人世界全消。彼中九人受用如故。十人同醒。則十人世界全消。不可以一人之醒。而撥九人之有。亦不可以九人之寐。而疑一人之無。惟證乃知難可測也。曰如師所論。理固頗通。何以世尊亦倚靈山說法耶。豈有如來未曾發真者乎。師曰。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也。住靈山者。逗應羣機。猶水中之月。豈實有耶。狂猨無知。妄心欲取。而且不知水中無月耳。眾生以肉眼觀佛。以為佛住靈山。若以慧眼觀。則證諸法如義。不知何者是佛。何者非佛也。雖然。又般若經云。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三者既無。則自己尚無處所。何處得有世界山河大地。故云十方世界。猶如手中所持一物。返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空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以此而觀。明若日星。而公於此處豈不為痛快哉。所以不能痛快者。但於文字著脚。而不返炤自心。致使分別成謬也。故肇法師云。會萬法歸於自己者。其惟聖人乎。
  僧問。某甲用功。似有箇見處。祇是有疑。師曰。見箇甚麼。僧云。見自心包含世界。師曰。自身聻。僧云。亦在自心中。師曰。若恁麼。見我顯聖寺即今做甚麼。僧云。身中總一片無所隔礙。師曰。還見隔壁事麼。
  僧問。見聞知覺是心不是心。師曰。若是心。云何呌做見聞覺知。若不是心。應同外物。云何知是見聞覺知。而終不云他見他聞。於此正好著力。參久自有悟處。師復云。一不得別求玄妙。二不得希望證聖。三不得怕怖生死。四不得撥無因果。
  僧問。和尚教人不思善不思惡只恁麼去。三十年不出山。我稱是人真善知識。學人一聞此語。疑信相半。信者。信今誠實之言。疑者。古云。草衣木食。若不思玄。異於深山野人者幾希。又云。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如喪考妣。何故和尚教人不思善不思惡只恁麼參。不惟不敢承當。亦難使人信受。師云。汝信我言。不能盡記古語。疑信不能不半耳。昔者能大師向道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繇是明公豁然大悟。汗流夾背。既悟。便不同於深山野人。吾言非為謬矣。如云大事已明未明皆如喪考妣者。良繇道力未充。命根未斷。故於已明未明生疑。若向父母未生前看破。則無此問矣。
  僧問。和尚嘗言昏沉即解脫。散亂即清淨。但於學人分上恰有不相應處。昏則忘懷。散則浪蕩。既昏散不妨於道。何故經云。除睡嘗攝心。能生諸禪定。師云。風雲雷雨。天之妙用。昏散運用。人之嘗情。執風雲而昧天體。執昏散以迷真心。自成顛倒。若悟本心。一切皆名妙用。教有明文。非吾臆語。苟未見性。妄認假名。自成迷背。所以勞他古人多方抑揚。隨時破立。故曰。無有定名阿耨菩提。汝真有意於此。當力窮見性。一念開明。但有言說。俱無實義。思之勉之。
  問悟道之人還假修行否。師云。正好修行。何也。法身乃證得。報身從修得。曰恁麼有兩個耶。師曰。我不說有兩個。亦不說一個。法身者即自己也。經云。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微加針艾。即知有我。是知證義。報身者。猶如衣服。實從辦得。若說是我身。如何又脫得著得。若非我者。被人盜去。云何又云被人盜去。
  僧問。某甲即今如何用心則是。師云。無所用心處。是汝用心。以無所用心是真用心義。又云。汝是讀書人。豈不聞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比如行路人有拄杖子。則不得自在。若有所擔負。則不得自在。要自在者。豈不是空手行也。又云。無言是天地之至言。故曰。天何言哉。春到則普天匝地皆春。可不信乎。
  僧問。某甲欲修行。不知把柄。求和尚開示。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