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知為誰。今乃於此軸見之。極欲貶之二鐵圍山。管城子殷勤致請曰。盡法無民且與放過。

  跋血書華嚴經

  七處九會所說。山河大地草木叢林以耳聽。後五百世最後成佛之人以眼聽。又後五百世燈上人以手聽。耳聽者聾。眼聽者盲。手聽者痛徹骨髓。所聽者不同。所證亦不同。余曠大劫前蓋嘗以手聽矣。獨無所證。何哉。燈上人能下一轉語。方許證阿字法門。

  跋天童淨和尚壽無量墨跡

  無量拳頭能殺而不能活。天童拳頭能活而不能殺。閒雲親中二老之毒。山河大地草木叢林至今忍痛未已也。虗空霹靂未嘗不殷然天地間。雅維那於展卷處忽然轟入髑髏。政恐不及掩耳。

  題天台三隱圖

  小黠大癡出沒五峯雙磵間。無足怪者。蒼顏白髮彼何人。斯亦甘心入其保社。無端以實事誣人。人又從而誣之。幾不免虎口。吾不知孰為黠孰為癡也。寒巖漠漠。瑤草離離。安得孰鞭其後。擇其善者而從之。

  書虎谿三笑圖

  三老形服不同。教法不同。而風期未嘗不同。軒渠一笑聲滿天地。遺音餘響至今猶在。山南山北萬壑松風。九江春水更相應和。日夜不絕口也。千載風流。易見難識。誰其識之。長松片石。

  跋大慧墨跡

  寺大僧眾終日汲汲不了目前。此先大慧示人以日用常行之道。其曰歡喜忍受。蓋直敘自己受用三昧也。後世師家以日用現行為重累。以受用三昧為極苦。六鑿相攘。舉天地萬物皆為己敵。正恐此老笑人。

  題華嚴經

  余舊閱雜華甚精熟。又嘗手書置之踈山。反復詳味不能無惑。善財北遊而曰南詢。文殊在覺城西偏而曰東際。彌勒樓閣無門無戶而曰有開有閉。盈天地萬物皆善知識而曰善財所參止五十三人。此余所未解。嘗欲持此惑質諸賢首之學者未暇。紹曇上人持其師克祐比丘所書華嚴求跋。因志余惑。不知祐師行墨結字時。毛錐子曾為說此法乎。

  題法華經

  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今觀祐上人手書法華。筆精墨妙。自首至尾無一毫怠意。心之精微浮動翰墨間非精進歟。祖述經意作為詠歌。被之音聞佛事。非真法供養歟。後五百世增上慢比丘非祐而誰哉。

  題蓮社題名集(社名懷故鄉)

  故鄉不在十恒河沙外。惟懷歸者能知之。然十方無壁落。故鄉果安在。脫屣世紛。問津淨社。倦遊思返也。香雲發光。燭花吐紅。迷途向導也。落日沈西。金相現前。鄉關主人也。紅藕放花。水清沙白。故家舊業也。由是而休去歇去。樂哉一念合塵。則客路天遠矣。雖然四明大士即一具字包括天地萬有。樂邦化國不在具外。木庵老子發揮四明絕學。使一切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不歷化城徑歸寶所。何往非故鄉哉。

  跋圓悟諸老墨跡

  圓悟禪師受草本於老東山。已而傳之先大慧。自是人傳一人。舉天下不復知有正本。而吾江西之士受惑尤甚。使當時有具辨風雲別氣色底眼目。舉而納諸水火。其患豈止今日而已。賢維那後諸老百年而出。既不能略試焚溺之手。又將寶之以為大訓。開眼受惑不自知覺。嗟夫。

  跋石鏡頌軸

  皎日麗天。寸雲尺霧油然而起。大明逝矣。石鏡之明亦復若是。加以藻繪滓穢清明爾。長歌短偈非藻繪歟。余欲碎而石鏡。去而藻繪。東平老子謂余曰。卿自用卿法。不必逼人也。

  題遷廉谷禪會圖

  余歸南曷廉谷分座。天童書來問無恙。以此十偈為介紹。後五年來西湖。復觀於關西辯侍者處。抑揚縱奪老手甚武。然中有一人搖手掩耳不受讚嘆。余欲語之。而廉谷不可復見矣。

  題持首座華嚴指掌圖

  橫說竪說空拳謼小兒。約而為圖猶拳作掌也。殊不知善財未曾發足。持首座未曾下筆。百千法門已在吾手中矣。

  題山谷書修山主頌後

  龍濟說不出處。山谷寫得出。山谷寫不出處。龍濟說得出。兩翁千載人也。片語隻字皆可為千載之傳。扼其吭而紾其臂。後世必有千載人。余姑置而不問。

  跋無準癡絕北磵送演上人法語(後有太虛物初跋)

  三老不可復見。太虗亦不可作軸。中惟物初獨活。演上人若見一會儼然於一念未萌之時。則不須[祝/土]著脚指頭而山川已歷遍矣。

  跋大慧禪師送曾兩府彌勒像

  彌勒大士像。妙喜臨般涅槃以遺海野老人者。妙喜以是日入滅。海野以是日初度。海野書讚謂彌勒下生者蓋自況也。余以為彌勒未嘗示生。妙喜未嘗滅度。海野與之各夢同床而不自知覺。乃以今昔同別自疑何哉。吾將遣最後成佛之人。質之於龍華會上。

  題寄賀縉雲鑑老頌軸

  本翁罪大惡稔。貶在縉雲山中。江湖諸公又交口呪詛。吾知其項上鐵枷卒未有脫去時也。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