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夢遊集卷四十九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十

    菩薩戒弟子 僧本昂 馮昌歷 僧知融 日錄
    宰官弟子 王安舜 劉起相 纂輯
    長春社弟子
     陳迪祥 梁四相 仝較

  曹溪中興錄上
  中興因緣

  師曰。曹溪者。乃昔曹叔良為魏武之裔。避地於此。因以名焉。其道場自梁神僧智藥三藏從西天汎海而來。攜菩提樹於五羊之法性寺。讖云。百六十年。有肉身菩薩。於此出家。度人無量。將入嶺。過曹溪水口。掬水歠之。而甘且香。乃曰。此我西天水也。原上必有聖地。因溯流而上。至觀其山。似象形。曰。此山宛似我西天賓林山也。乃謂居人曹叔良曰。此山宜建梵剎。百六十年後。當有肉身菩薩。於此說法。叔良即白州牧某具奏。梁武帝遂命建寺額曰寶林。乃開山之始也。至唐龍朔間。有新州盧道者。得黃梅衣盋。號為六祖。回至曹溪。時寶林已廢。有尼僧名無盡者。見六祖。問涅槃經義。知是異人。乃白其父兄。重修寶林。延祖居之。未幾有害祖者。祖遂避難於懷會。隱獵隊中。一十五年。後至五羊法性寺。露穎而出。遂於菩提樹下剃髮。即回曹溪。開法於寶林。時山已易主為陳氏矣。祖說法多年。雲集者眾。以其山如生象。齒鼻完具。先寺於左頷大牙之內。其鼻在右。業為陳氏祖墓。故其寺址甚迫隘。祖一日謂居人陳亞仙乞一坐具地。亞仙許之。祖以坐具一展。盡罩四山之嶺。時四天王出現四隅。亞仙即許之曰。也知和尚法力廣大。當盡捨之。但先祖墓在寺右。他日修建。望乞存留。又曰。此山形乃生龍白象來脈。他日興造。只可平天。不可平地。於是亞仙遂攜家隱去。不知所之。故此山自六祖開創已來。四天王內。周環數十里。為一蘭若。並無民居。其山形風氣完密。即少林已下。諸祖道場。未有如此之勝者。向僧皆以為藏修地。至我 國初開阡陌。而環山之內。皆為田疇。收入版籍。則僧以務農為本業。樹藝孳畜。不異俗人。然從來未有民居。及弘正間。四方流棍。漸集於山中。始以傭賃。久則經營借資於僧。而僧不察。以山門通滃源。入府孔道。而漸成窟穴。羅於道側。開張市肆。豈特鳩居鵲巢。將使狼據師窟。僧亦捨寺而住莊菴。則山門日空。流棍日集。旤害日作。而僧徒竟為此累。以至幾不可保矣。丙申春。予蒙 恩放嶺外。初入山禮祖。見其凋弊不堪之甚。未幾而旤患果作。僧至流離。於是一時當道。汲汲拯救之。初制府大司馬陳公。欲予往救正之。未既而觀詧海門周公。甚留心祖道。方從事於此。頃即入賀去。[斷-斤]巡道祝公。乃極力致予。因是寺僧某等。相率來歸。請授具戒。堅意懇請。予應之。於庚子秋九月入山。即以 祖庭為心。遂拚捨身命。一一綜理。次第建立。如下所列。其概皆大[(褱-衣)*土]極弊。不容一日安者。幸仗 佛祖之靈。當道護法。神力冥加。八年之中。略有頭緒。雖未究竟卒業。而心膂俱竭。其所建者。皆可為恒規。僧徒苟能自此謹守勿失。亦可保此道場。世世無虞矣。時師命昌歷等在寺。訓諸沙彌。凡所作事。皆目擊之。及所發言。即日錄之。久而成帙。題曰。中興實錄。彷通[ㄓ/心]十品之例。列為十則。其示眾法語。清規。手札。雜著。並次第於後云。

  培祖龍以完風氣

  師初入山。因見祖庭破壞。乃集諸弟子曰。佛說大地山河。唯一真心之所融結。雖形家之說。未必盡信。而至理存焉。亞仙初捨地。即云此山乃生龍白象來脈。他日興造。只可平天。不可平地。此葢言地形之不可傷也。觀此曹溪主山。儼然象形。而四足六牙。鼻口俱備。其寶林初開時。山勢完密。故寺坐頷中。左太牙包裹。與右牙連合。脣內為龍潭。即如象口。其寶林右壁。儼然象鼻。而陳亞仙之祖墓。先葬其上。六祖存日。其寶林牆外。即其墓也。故乞其地而擴之。其口為龍潭。滀水於內。有龍居之。及祖降其龍。乃鑿二牙交關處。放水填潭。以葢佛殿。然龍既蛻。水既竭。而靈氣已泄。故佛殿雖備。其潭未填完。而祖師化去。至今殿前猶為深窟。乃前未竟之功也。故丹墀剛半。師詧知其故。乃填平之。前羅漢樓。乃初鑿嶺之缺。後人因而為山門。既久。建樓於上。師欲改補而未及。以象之食賴鼻。而命即在鼻。其鼻當有數節。而陳墓正當中。故 六祖入滅。所存肉身。初即建木墖於墓前以安供。墓後建信具樓。以藏衣鉢。至我明成化間。有僧某者。去木墖。易之以甎。其中陰溼。未幾祖現夢於郡守。乞一安居。守命改信具樓為祖殿。其空墖在前。返為胸中壘凷矣。其祖殿後為程蘇閣。乃嘉靖丙午間。郡守陳豹谷所建。師至。則見殿左為方丈。當中開一路。入後山。斬斷象鼻。其殿後低窪。為北風所劫。來脈有傷。故道場頹敗。職此之由也。師因詧象鼻之形。則殿後當有一高阜。時一老僧為師言。初為沙彌時。見殿後一堆如壘土。比陳公修閣時。令僧削去。某時為沙彌。亦在擔土列。師知其信然。乃令所選三學教授僧。率肄業沙彌百餘人。每日各擔土十回以培之。三月而成一山。如固有。於是改中路於曹溪邊。為迴廊。右繞祖庭。而行入後山